安川g7变频器说明书人与自然:西方走过了怎样的道路(下)-史宜养心

人与自然:西方走过了怎样的道路(下)-史宜养心

前言
之前写完文章的上篇以后,迟迟没有开始写下篇,主要是觉得下篇要涉及的问题远比上篇复杂,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如果贸然动笔的话,效果一定不好。经过这几周的阅读和思考,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稍稍加深了一些,所以今天打算尽我所能写个下篇,也使这个题目圆满了。

技术、经济与环境
在上一篇文章中扁鹊见秦武王,我们分别讨论了采集社会思想、古典时期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对环境的影响,并且指出了16世纪开始,随着非宗教思想的发展,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思想又会发生大的变化。不过在我们开始讨论这种变化之前,有必要明确一下我们一直以来分析问题的思路。
我们谈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要承认这种影响直接来源于人类的行为。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或者说在多个方案之中为什么选择了这一个付诸实践?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有能力和有意愿。我们依旧遵循这样的思路,对今天的问题展开讨论。
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掌握怎样的技术,决定了人类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来影响自然,说得更直白一些,决定了人类能在什么程度上改造自然迷失恐龙岛。
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以及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人类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以及部分的风力、水力改造自然。这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成本高,效率还低东北摇篮曲,这个时候即使人们有“移山填海”的豪情壮志,单凭积聚在自己体内和自家牛马体内的能量,也绝不可能实现。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拥有了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它们分别依靠煤、石油和电成为了比人和牛马强大得多的“能源储备库”。麦克尼尔有一个有趣的比喻:“在20世纪90年代,每一个世界公民(一种抽象的限定程序)平均支配20个‘能源奴隶’,其含意是:相当于20个人一天工作24小时,一年工作365天非常岳母。过去两个世纪经济的增长(18、19世纪),还有人口的增长,如果在肉体能源模式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你认为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这样的例子过于老套,麦克尼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别出心裁的例证——链锯。
不管怎么说,链锯都算不上高科技发明,但它已足以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发生巨大改变。链锯的诞生使得伐木工作突破了劳动力的限制,伐木工们不用再大规模出动,以至于耽误了地里的农活。也因此伐木工作突破了季节上的限制,不再是只有农闲时期才能做得工作。最大的改变是伐木效率上的。链锯能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完成传统伐木工十几天的工作,导致传统伐木工迅速失业,再次证明了人的肌肉力量是无法与石油提供的巨大力量匹敌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拖拉机的问世带来的影响。最早的农业机械化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尽管拖拉机是在1920年左右才被美国人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并不影响它的迅速风靡。尤其是苏联领导人很快注意到它的优势,因此苏联的拖拉机数量从1920年的0迅速增长为1990年的270万。大约500年前,哥伦布把牛马等大牲畜和犁一起带到了美洲,从此印第安人的原始工具无法耕种的地也成了开垦的对象。拖拉机对于现代农业起到了和当年的牛马一样的作用,只不过它更强劲,人类能够在它的掩护下把耕地开垦到更远的范围。
技术除了能够正向的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产生影响以外,也能够起到“倒逼”的作用。比如,印度大量森林消失不仅仅为满足人们的燃料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要作为枕木,为火车这一新鲜玩意儿开进印度铺平道路。而当汽车产业成熟之后,美国人又迅速意识到汽车比火车和马车更有利于现代交通的发展。于是建设公路又成为主流,当然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改造。
人类日益先进的技术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提供了坚强后盾,使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而恰巧人类改造自然的意愿自古以来就是那么强烈。实际上,能力和意愿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强大的改造能力会刺激改造意愿的膨胀。除此之外,意愿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只讨论近些年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因素——经济赌王斗千王。
经济学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因素并非从一开始就如今天这般重要,当需要讨论一些古希腊城邦问题的时候,经济甚至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进行考虑,因为那时的经济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虽然我不清楚经济究竟在什么时候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但是我能确定的是在亚当·斯密提出他的高明见解之后,经济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资本主义世界叱咤风云百余年,直到胡佛黯然下台海潮马,罗斯福新政上马,古典自由主义才结束了它的统治。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紧随其后,当了几十年的主角,最终因为“滞胀”问题被赶下台去。新上台的新自由主义试图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者之间做平衡以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模式,因此我们今天看到分别以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三种典型市场模式。19世纪中期都匀一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异军突起”,带给这个世界一种很不同的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最早把这一经济学思想发扬光大。
遗憾的是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学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对自然十分不友好。亚当·斯密声称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他极端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恒邦物流,然而事实却是不完善的市场制度、混乱的秩序、垄断和恶性竞争等问题都会造成资源浪费。被捧上神坛的“市场机制”对于生产者们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们总幻想着自己提供的所有产品都能在市场上换成钱,结果生产过剩的最直接后果是大量的资源浪费京味楼。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都与“大萧条”密不可分。“大萧条”传递给人们最强烈的信号就是:发展经济是第一要义,只有保持经济增速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因此在“大萧条”之后,牛玉强经济学家的地位直线上升。然而经济学家往往对“环保事业”不以为然。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预言:“经济发展会持续70亿年,只有太阳的消亡才会给这一前景蒙上阴影。”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格则宣称:“事实上,世界没有自然资源也能正常运转。”在“大萧条”之前,宗教在人们处理环境问题时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到了“大萧条”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拜倒在“经济神坛”之下美版咒怨,共产主义者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一个基础性的理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来源于人类注入其中的劳动量。这一理论的问题在于,忽略了生产中涉及的资源价值。在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中,他更加清楚的表达了自然资源的从属地位赤面恐怖症,“资本最大的文明作用”就在于它驱逐了“将自然视为神明”的观点,这样,“自然就首次成为一种只是为了人类的客体,完全是效用的问题”。当马克思的理论被列宁和斯大林应用于苏联的具体实践中时,他们决定“要把工业发展置于最高优先地位,要将人类的最高成就视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然世界。”当时的人们丝毫不去考虑改造行为可能带来的环境后果,苏联历史学家M·N·波克罗夫斯基在书中将自然比作人们手中的软蜡,可以按照人们选择的任何样子来塑造它。后来这本书遭到了谴责,因为它在人类历史中把环境的地位看得太重要了!
以上我们谈到的所有经济学思想,它们之所以对环境问题呈现出这样的态度肇东信息港,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看法。当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主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自然看作是“终极的能源和原料产地”和“四通八达的商品运输线”,在工业革命之后,这种倾向尤甚,只是渐渐忘却了大自然最重要的身份是“地球上万千生物的栖息地”。
环境思想的崛起
当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们兴致勃勃地四处“传教”时,生态学家们可谓存在感稀薄。很多生态学家们陶醉于对人类尚未染指地区的研究,尽管有像阿尔多·利奥波德这样富有预见性的人在大声疾呼优众网官网,听众却是寥寥无几。
1870年以后出现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1910年小型自然保护团体在西方世界层出不穷,安川g7变频器说明书但是这些对于改变“主流”来说杯水车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工业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后果,环保主义兴起。

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作者蕾切尔·卡逊在书中对于DDT问题的研究,在人群中引发激烈反响。最初化学品生产商和美国农业部对蕾切尔进行了猛烈抨击,按照传统经验,一个女人关于环境的著述不可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越来越关注他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兄弟姐妹”的安危,这就促使一些企业和部门开始加紧包装自己的“绿色”形象,知识界也开始了自己的“大转向”——从联合起来否认正在发生的环境巨变,到加紧证明环境巨变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影响澄海茶座,从而呼吁环保的必要性。
这一次环境思想的崛起是振奋人心的,它实现了人类发展中环境观念的第一次“反动”。正如我们之前所梳理的那样,西方针对环境问题的思想发展过程,就是掠夺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西方如此,世界也大致如此。直到近些年的“环保主义”思潮兴起,人类开始重新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不少人震惊的发现我们原来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了这么远!现在回头,真的还不算太晚吗?
(图片源于网络)
这次的文章读来如何?
觉得有意思的话可以点赞支持或分享给朋友哦!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2014-04-12 | 热度 449℃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