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彩京畿藩屏数固关 逶迤晋东小八达-方志山西

京畿藩屏数固关 逶迤晋东小八达-方志山西

固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境内,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称京西“四大名关”,为“京畿藩屏”,与娘子关唇齿相依。太旧高速公路穿关而过,静止的历史与动感的现实在同一个画面交相辉映。
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固关及固关长城作为北京以西的重要关隘和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国家文物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先生称其“有小八达岭之风韵”,固关长城是平定东大门和太旧高速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雄关漫道沧桑史
固关原名故关,历史上又称为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是著名的险关要隘。其位于平定县城东45公里,平定与井陉县界的万仞丛中,为战国时期所筑赵长城的重要关卡,冀晋通衢中最具战略地位的冲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罗哲文先生考证,固关古长城始建于周烈王七年(前369)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中山国。中山国是处于赵国、燕国之间的小国,为防御赵国进攻,中山国于周烈王二年开始修筑长城,到周烈王七年,修到了河北与山西交界处,即固关古长城,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但从始建年算起,已有近2400年历史,属国内罕见。

《吕氏春秋》说:“天下九塞,井陉其一。”《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太平寰宇记》道:“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元和郡县志》表:“井陉故关,在广阳县东八十里,即韩信、张耳击赵时所出道,今亦名土门。”
据《明史》和《西关志》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朱元璋为防范元朝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整顿山西、北平边备,并采纳佐臣华云龙奏议“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三千余里飘帅演员表,关隘万二千有九美国征兵歌曲,皆置戍守”,下令将故关一带的中山长城、北齐长城修复,设置关城,驻兵把守。自此,故关就有了常驻守关将士。洪武十年置故关巡检司。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蒙古游牧民族经常袭扰中原。当时故关为京畿要塞,所辖北起龙泉、南尽沙河,相距300余公里。故关旧城为明正德元年(1506)所建,虽地当冲要,然险守不足。北兵曾经太原密迩故关,差一点被攻破,危及京都。为加强防御,嘉靖帝下诏,征用正定府八县民工,在故关以北2.5公里筑隘口。嘉靖二十一年(1542),故关新城竣工。建正城一座,周围32丈5尺,高厚不等。建北门一座,重门一座,水门一座,瓮城墙一道,长15丈。所筑新城即固关城。守关将士及其家属依城而居,世代繁衍而成新关村。

唐至德二年(757),唐将李光弼遣其部将在此防守,阻挡叛军西进。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洪武三年(1370)置故关巡察司。”《大清一统志》载:“明正统二年(1437)修筑关城,分兵防戍。正德九年(1514)设管官通判,嘉靖二十二年(1543)营新城,增设兵备副使,二十三年设参将驼龙。”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载:“故关在州东九十五里,即韩信下赵井陉口是也。”光绪版《山西通志》引《读史方舆纪要》载:“故关,在井陉县西三十五里,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元末为故关山寨。明正统二年(1437)修筑关城,分兵防戍。嘉靖二十年(1541)增设将领驻守,二十二年,更营新城,益兵防御,自是常为重地。”嘉靖二十二年,“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乃北筑于隘口”,在今之新关村建起一座新城。故关新城以石头砌筑,坚固厚实,依山设险,锁住了晋冀咽喉,城防工程固若金汤,因此,改“故”为“固”,而称“固关”。
固关作为九塞门户之一、太行八陉之五和井陉西出之口,地形险峻,位居要冲,控晋冀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固关城郊甘桃驿东阁阁眉刻有“雄关咫尺”四字,娘子关石碑上刻有“地形险要同名与固关”“此关路程之遐尔固与固关相等……”,这些都说明固关之雄险。

固关城墙坚厚,炮台林立,东、西城门皆用铁板钉裹,晨昏启闭,均有戍卫。古有“一夫扼关,万夫莫当”之说和“神京天险门户”之称。城墙蜿蜒起伏,横贯南北,可谓兵临城下也望关生畏。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地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固关。相传,明末李闯王带领义军攻打北京,路经此关,攻城未克只好拨马回兵百年润发,取道宁武而进京。闯王临离固关时留有“此关插翅难飞”的叹语。
威武新容鉴残垣
清朝末年,固关旧貌仍完好,古迹也未曾损坏,后由于屡遭战乱,无人监管,倒塌失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朝廷调大同镇总兵刘光才到娘子关阻击。《辛丑纪事碑》记载:“辛丑(1901)暮春三日,夷骑数出北峪口,逼关窥探,而武功军丧心不备,五日卯刻乘虚破苇泽关,未刻破旧关,炮雷弹雨,血肉狼藉,凄惨不堪言状。”固关也因此惨遭破坏。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损坏更为严重,城墙炮台等古建筑随意拆毁,炮台仅有1个完整,3个半存,其余只有低矮的台基;城楼倾圮,衙门、庙宇全部被拆,昔日固关城,几近废墟。有诗云:“昔日雄伟最固关,今余残城一弹丸,若非斗大镌二字,谁识芳名是此关。”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固关长城列入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山西省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时,把固关长城切断了60多米。新关村里700多人都是古时守关将士的后代,看着老祖宗当年流血流汗的地方被毁,令村民们心疼不已;高速公路的铁丝网还挡住了村民上长城的脚步。为此恶魔之水,阳泉市、平定县两级政府多次请求省交通厅拨款修复切断的长城,并修一座跨线桥解决村民上山的通行问题。省交通厅给该村下拨41万元用于固关长城切断部分的修复,又拨付80万元用于架设跨线桥。鞠婧袆但设计部门预算,资金缺口还有50万元。关键时刻,全村70多名养车户和村民自发捐资30余万元,村干部四处筹集30余万元,省里又下拨300多万元修路占地补偿款。党支部、村委会召集村民商议,决定趁势修复固关长城,发展旅游业。
1998年10月,固关长城一期工程顺利开工。新关村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为恢复长城风采,全村老少齐上阵,运送石木上高山,箪食壶浆,不畏艰险,聚沙成塔。投入义务工1.3万个,历时9个月修复北段长城620米,敌楼3座,堞楼上瞭望铺2个金陵遗址,登城石栏杆、石台阶150米,护坝70米,护墙30米,复修西峰寺六角亭4个,牌楼2座。同时绿化长城西侧,初步具备对游人开放的条件。一期修复工程经省文物局验收合格后,于2003年开始向游客开放。国庆黄金周期间,最多一天接待游客500多人,门票收入共计20多万元。
二期工程开始后,又投资150万元,修复国道长城跨桥、瓮城、关楼及南段长城800米。新关村把修复固关长城、发展山区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和接续修复,山西东大门又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一条绵延起伏的古长城横亘在太行山崇山峻岭之间,敌楼、炮台等古代军事设施镶嵌其中,晋冀要道的古关雄姿尽情再现,古建与青峰相映,驿道与太旧共舞,旌旗猎猎,朔风习习……
昔日辉煌今重现
现存固关长城为明代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南段经将军峪到白灰口段长约7公里,北段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约13公里荆福生,均为南北走向,依山而建,用石头砌筑。
固关城墙宽2米,高3至4米。墙体上分设堞楼、药楼、炮台、墩台、烽火台、哨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墙顶之上,为卫戍将官巡城往来通行之道,城周嵩山峰顶建有炮台:有头台、二台、三台、进楼台、鼓楼台、双台、园台和四方墩、南山墩、东山墩等九台三墩。台顶全用20斤重的大砖券筑。台内砌有砖凳数阶,由此,人可从台底通向台顶,台顶面为方形,顶面积为225平方米。炮台高12米。炮台顶四边均建有瞭望眼和置炮眼,远远望去,雄伟壮观。
固关长城有东西两门,其防御目标主要在西边,故西门楼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西城门上额匾“锁燕蔽赵”四字,苍劲古朴;门顶额嵌镶“固关”二字,据称出自明代御史王士翘之手。关门上有阁楼,八角二层,设计精巧,挺立于关城之上,蔚为壮观。城门洞外有悬崖绝壁为天然照壁,其上有千年悬柏,郁郁苍苍。峭壁上刻有“层峦叠嶂”“山外青山”题词。城楼是八角华楼,装饰玲珑。楼的两旁架有铜炮、铁炮数十门,森严逼人。城门两旁的便道,均用石头铺砌,十分坚实。

西城门至东城门间是一段百余米长弧形瓮城圈。关城内建有三座衙门。大衙门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照壁粉刷彩画,异常华丽。石狮一对分蹲两边,精雕细刻,形象逼真。大门对面是大堂七间,堂内正面壁画为月下松虎。堂前排列数百门炮,最大的炮身长约4米,炮口内径为400毫米,炮重600余斤。炮身两侧有耳环,上铸有制造年号。院中砌有长圆形跪石5块,间距2米。院左旁是5眼窑洞,为官眷内室,院右旁是更楼,建造雄壮。二衙门仿若大衙门掌中彩。小衙门则是守门官兵接班换岗及办理公务的处所。三座衙门均有将官坐镇,即总司、参将、把总、千总、守备。现存碑记明嘉靖年间守官名叫向荣,其下员有王嘉祥、宋祖寿、陈机、高士汇、何立朝和阿克达春等人。
关城内辟有箭道一处,是官兵走马射箭之地。城外设有教场,每年,固关所辖8个口隘南黑山、恶石口、黄安岭、十八盘、达滴崖、娘子关、黄沙岭和本关的守口将官都要率领士兵来固关教场受检一次。场内修有演武厅、点将台、正堂和碑楼。
固关有很多庙宇。西城门下有龙王庙,大衙门旁有老爷庙,二衙门旁有三官庙,其背后是山神庙,东城楼是文昌庙,南山腰有魁星庙……这些庙宇建筑工艺精致,别具特色,有的是无梁殿、有的是向阳亭、有的是镇敌楼。其中尤以西峰山上的关帝、老母、玄武三座庙宇建筑最为宏伟,古色古香,中门上悬“圣母行宫”金色竖匾,这是通向三座古刹的大门。此间,第一座古刹即是关帝庙。三座庙宇布置得当,修造别出匠心,构成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在天然景物的映衬下,游者身临其境,殊感心旷神怡。
在固关关楼两侧各有一些建筑,西侧是正在修复之中的西峰寺,东侧是固关长城碑廊。在碑廊的南北两侧分别是韩信塑像和固关长城展室等系列景点。从关楼进入有着高高围墙的狭窄瓮城,光滑圆润的石板路上有深深的车辙,最深处达一尺。因为此关是明清时期通往京师的唯一通道,过往车辆都得从此路过,日久就形成了深深的车辙。
历代名人咏固关
扼守晋冀咽喉的固关,自它建成之日起,就有众多名人墨客吟诗作赋,赞美它的雄伟壮观和奇绝险要。在雄关险隘的高大门洞下走过的,有急如星火奔赴沙场的雄兵铁骑,有帝王将相外出巡游的华丽车辇,有意气风发爱国忠君的钦差使节,也有失意落魄忧国忧民的文人才子。所以说固关不仅是军事要塞、通商经渠,而且是个文化大道。
唐长庆元年(821),镇州(今河北正定)发生兵变。“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奉命出故关宣抚,留下《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的佳句:“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从此著征衣。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
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任并州通判期间,路经故关小住,他看到故关长城坍塌不堪、雄风不在,深感世态炎凉、岁月无情,遂在柏井驿站挥笔写就千古名篇《晨发故关寄逢吉诗》:“画戟衣中趋绛衣,驿亭门外拂征鞍。已嗟漂泊三年别,更负徒容十日欢。暖席未穷谈笑乐,陟岗相望滞留难。扬鞭策马几多意,原上秋风作晓寒。”“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熙宁北伐失败后,奉旨出故关,出使河东。在平定军期间,他考察民情后,向皇帝奏请减免酒税课利,举荐干吏孙直方。
在记述固关及平定山川胜景、风情民俗、军事要塞、战争遗迹的诗篇中,可以说乔宇留下的最多。乔宇,字希大,平定州乐平(今昔阳县)人。明成化年间曾任兵部、吏部尚书。他性好山水,诗文雄隽,曾多次出入故关,留下诸多赞美诗篇,七律诗《故关》就是其中的一首:“道旁松火映溪红,夜度层关月正中。志兴岂绿槽槊在,少年谁与弃繻同。河山里表连三晋,燕赵襟喉控七雄。圣代乾坤皆一统,诗书何处不帡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康熙帝出京西巡。二十一日,“过井陉,次柏井驿”;二十二日,“驻跸太原府”。过境期间,康熙有感而发,写下《过固关》:“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骢。”用语不多,寥寥数行,但把皇驾过境时的所见、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伤农怜民之情溢于字间集美双龙潭。为了抚慰和勉励地方官吏,康熙特意亲书《禁园秋霁》《途次逢寒食》二诗分赐平定州知州刘孚嘉和乐平县(今昔阳县)知县马光;今高悬于固关西峰山腰古庙中的“万世人极”四个大字,亦系此次亲题卢氏天气预报。

清代名臣于成龙,一生政绩卓著、廉洁刻苦。康熙二十一年(1682),于成龙葬母事毕,辞乡赴任,出固关离晋时,心潮难平,有感而书。“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熟路,于今一别到三山”。2001年初奥修教,平定县政协在收集、编撰《平定碑刻文选》资料过程中,在旧关村古关隘处发现了于成龙过固关手书碑刻,碑高149厘米、宽73厘米,青石质地。古碑已断为三段。经考证,碑文系于成龙手书行草,落款刻有“于成龙印”和“北溟氏”两枚印章,题刻时间为壬戌仲春,即康熙二十一年农历二月。
四大古典名剧之一《桃花扇》的作者、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路经固关时,触景生意,诗赞:“苍崖翠壑几层环,乱插危峰见固关。径窄难容人并过,城高不放雁轻还。诗中过势云烟秀,画里军容剑佩闲。却被秋风催感慨,古来争战是名山丝黛拉苟萨。”清代名人王士祯路经固关城曾留诗曰:“飞栈危流万仞山,戍楼摇指暮云间,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固关”。
顺着古老驿道的深深辙痕走近历史,那些帝王将相、名士大家的足迹渐次清晰。这诸多遗迹墨宝,成就了固关光辉而凝重的军事和商旅文化,让今天的固关,雄姿更加挺拔三明芭乐网,底蕴更加厚重……
摄影:智 礽
责编:瑞 琴
2018-05-20 | 热度 356℃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