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部作品爱上巴赫的“音乐魔方”-音乐之光Muselit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导赏
什么是托卡塔?什么是赋格长华大学?
公元前250年,古希腊工程师亚历山德里亚的克特西维奥斯制造出最早的水压式管风琴,到公元5世纪时这种技术仍为民间所使用。到了巴洛克时期,管风琴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其制造工艺在德国尤为发达武偈大师。陈凯师而同样的,德国也是当时管风琴音乐最为发达的地区巨鳄战狂蟒。管风琴作品的体裁主要有三种,即托卡塔、赋格和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Analysis by Matt.kaner of a portion of Bach's C minor Fugue No.2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什么是托卡塔?
托卡塔(toccata)一词来自意大利文“toccare”,意为“触键”,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在乐曲进行中经常出现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它不仅给听众心理和精神上以准备,同时管风琴师也借此展示自己在键盘及踏板上的演奏技巧。托卡塔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琴枫雅轩,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有时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
什么是赋格?
赋格(fugue)一词也源自意大利文“fuga”,意思是“飞翔”,在乐曲中,就是一个固定的主题从用一种人声或器乐声演奏飞跃到另一种上去。赋格的基础是模仿伊川民声网,一个支配整个作品的主题由两三种或更多的声部(不完全相同)来回应。赋格所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是:一个声部陈述一个主题,然后另一个声部进行模仿,这叫做“答题”;而第一声部则同时出现“对题”。如果有四个声部,主题将在第三声部中出现,并在第四声部中答题。同时,第一二声部结合成为与它们对应的复调结构:在开端的表达之后,作曲家以固定的形式从一个调转换到另一个调,一个调用于主题,另一个调用于答题。由于运用广泛,到17世纪末,赋格基本取代了里切卡尔。赋格曲是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张殊凡。
亨德尔和巴赫是公认的赋格技术的头号人物,然而巴赫更胜一筹,他于1722年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使赋格的创作达到一个顶峰。——余志刚丨如何比较巴赫与亨德尔?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 赏析
J.S.巴赫为管风琴而作的托卡塔与赋格一共有3首:
《d小调多利安托卡塔与赋格》BWV538
《F大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40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
这3首中最脍炙人口者,是d小调,BWV565。这首BWV565大约作于1708—1717年。
规模最大的是F大调,BWV540,大约作于1716年。
而d小调,BWV538,使用的是多利安调式,大约作于1708—1717年。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r in D minor蔡枫华,BWV 565),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刘相韬,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
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千金情缘,叫做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黑狮行动。
卡尔·李希特演奏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 565)
赋格是音乐学院作曲系必修课,作于音乐爱好者只要知道赋格的特点就不错了。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调发展而成的插部。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的中间部李江简历。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
如果有人问我哪一部古典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能称得上是奇迹的只有巴赫的这部管风琴史诗——《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 for Organ)。
语言华丽,气魄宏伟,结构缜密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世俗性管风琴代表作品之一翼城吧。它包括托卡塔和赋格两个部分:托卡塔是一种节奏紧凑,快速触键的富于技巧性的键盘器乐曲,始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A加布里埃利的托卡塔只是和弦与音阶的交错进行。以梅鲁洛为代表的托卡塔则由自由即兴的段落和赋格段互相交替而成。巴赫等人的托卡塔继承了梅鲁洛的传统,处理成自由发挥的段落和复调段落相交替的多段结构。此曲一开始就以灵活的键音与厚重的琴管发出一种圣喻般的庄严和悲剧性的吁问,极富戏剧性,由此而展开的悲壮的音流,给人以辽阔空灵的感觉。接着便是三段相对完整的音乐:前两段是主题的自由变奏李龙吟,第三段是音乐素材的整体综合与发展。这三段音乐情绪一段比一段高涨,于托卡塔的尾声达到最高潮。
莱奥·凡·都瑟拉教授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
乐曲的第二大部分——赋格曲是极富特色的。这部分几乎看不到巴赫赋格曲惯有的严谨旋律线,复杂的交织,代之以对主题材料多样化的自由展开,使赋格曲显现出这一形式少有的即兴风格。巴赫这样处理显然是为了使赋格曲能与托卡塔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仔细聆听不难发现,赋格曲的主题也是从前面的托卡塔中引伸而来的。作品尾声,托卡塔与赋格曲这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并且使音乐的材料得到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全曲在辉煌、浑厚的音响所营造的悲壮的气氛中结束。在这部作品中,巴赫使宗教世界的耶稣受难与现实中人的痛苦得到悲壮地统一,让救赎的牺牲精神与对幸福的孜孜希求水乳交融,在那建筑式的音响群落里,你能感到一种具有历史厚度的悲壮的热情,敏锐的呼吸和圣洁的冥想。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创作于18世纪,却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现代改编版本最多的曲目之一。作品无论从节奏、旋律(特别是托卡塔的部分)、还是强弱变化等方面来看都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这一点在管风琴高音酷似电子琴般音色的和衬下显得尤为突出,仿佛历史与未来在键盘交替起伏间凝固和对视。个性化的美妙旋律加之宗教般神秘的气质,使得BWV565成为巴赫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后来被广泛改编为轻音乐、配乐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巴赫的键盘作品被称作“音乐魔方”(看似几何而机械的结构,螺旋板换热器凝结着无限的组合与可能),此一说不无道理。聆听这部作品,奇幻的氛围在瞬息变换的旋律中反复回荡;时而是对生命的思考,时而是对未来的预言,时而又仿佛是对人生的悲悯。所有的这一切在神喻般的管风琴声中回旋着,升华着,作曲家对人性与神性的思考在魔方般复杂而有序的织体间淋漓尽致地显现。一部器乐独奏作品能蕴含如此惊人幅度令人叹服于巴赫超越其时代的音乐才能。
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并指挥的管弦乐版本
欣赏这部作品,体会巴赫的正统和庄严,瓦尔哈(Walcha)、拉明(Ramin)、李希特(K.Richter)的演绎都是令人信服的好选择(拉明的职位就是当年巴赫的职位,李希特则是拉明的助手,李希特更是现代演绎巴赫作品的权威之一)至于库普曼(Koopman)的演绎,我个人不太喜欢,托卡塔的部分感觉不够自然和流畅,有些地方为了突出气势过分夸张和声的音色,稍显过火。另外,BWV565众多改编版本中,当属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并指挥的管弦乐版本最为著名,其大乐队合奏效果堪称震撼。
「音乐之光」大师课系列之
《西方音乐400年》
已经正式上线
每周二、五 18:00
小程序搜索“音乐之光”
让音乐回归历史
从历史理解音乐
往期课程导赏:1、蒙特威尔第何以重要丨聆听《宁芙女神的悲歌》;2、斯特拉文斯基曾被他的音乐深深震动丨佩尔格来西《圣母悼歌》;3、他的歌剧成就终于被我们认可了丨普罗哈斯卡演唱维瓦尔第《被残酷命运压抑的心灵》;4、第一部歌剧,到底是哪部?5、蒙特威尔第《奥菲欧》极简欣赏指南;6、维瓦尔第《四季》极简欣赏指南;7、《哥德堡变奏曲》极简欣赏指南;8、为何没有许茨,就没有巴赫?9、守门员布冯说:“我常躺在沙发上听着亨德尔这首歌,想着现实真不公平!”10、阉人歌手小史丨从法里内利到最后一位阉人歌手;11、余志刚丨如何比较巴赫与亨德尔?
《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学习说明
?音乐之光将从7月13日起,每周二、周五18:00更新《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分为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4次课程(共16次课程),以及附加余志刚教授答疑课程(共16次课程),合计32次课。
?除视频课程外,我们根据视频开发了辅助大家学习的《西方音乐400年》答题计划,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我们的题目基于课程视频本身制作,答题的过程不仅是对课程学习收获的测验,也是课程内在讲解线索的展现。欢迎付费用户添加「音乐之光」客服(微信号:muselit),进入《西方音乐400年》课程微信群,参与课程互动,并获取每期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