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骗子,忽悠能力个个满值-吉林家谱

李冠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骗子,忽悠能力个个满值-吉林家谱

李冠廷历史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或许因为各式各样的缺陷,导致出现了不同的历史,因为人的贪欲而产生了骗子,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这类骗子多如牛毛,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大骗子吧。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姬宫涅,西周最后一任君主,不务朝政,沉溺美色,对美人褒姒宠爱有加。可是褒姒不喜颜笑,怎么逗都不笑,周幽王悬赏:谁能博得美人一笑赏千金。虢石父前来应试,出了个主意,第二天周幽王带着褒姒上了骊山,然后点燃了烽火。各地诸侯们以为犬戎入侵,匆忙领军前来护救。褒姒看见骊山脚下诸侯兵马纷乱的样子,觉得滑稽,不由笑了。周幽王看到很高兴,随后几次三番的点燃烽火,被戏耍了几次的诸侯们,一肚子怨气,决定再不上当了。后来,犬戎真的进攻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结果诸侯没来,京都丢了。
点评:为搏美人一笑,视江山为儿戏,这样的君主得多“昏”啊!
2.徐福(寻找不老仙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遇到方士徐福,上书秦始皇,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是仙人居所。秦始皇信以为真,征集数千名男女,让徐福率领到海中求仙,可是一去数年一无所获。徐福再次上书,说蓬莱神山之药,因海中大鲛鱼阻拦无法前行,这种说法与秦始皇梦中一致,秦始皇再次深信不疑,于是给徐福配备了兵马。直到秦始皇重病身亡后,徐福领着童男童女扬帆东渡,一去不返。
点评:徐福的忽悠能力是史诗级的,连神山、仙人、海神都出来了。
3.赵高(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赵高独揽大权,但他还想试探朝臣是否真心归附,某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说:" 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 赵高仍坚持说是马,并指着众大臣说:" 陛下如果不信,可以问问他们。"大臣当中有几个据实说是鹿,但更多的人不敢实话实说,附和着赵高说是马。胡亥闻言,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精神惑乱竞不辨鹿和马,于是就召来太仆占卦。太仆得到赵高授意,便说胡亥在祭祀时没有严格遵守斋戒禁忌,所以神灵惑乱以至鹿马不分,必须严格行斋戒之礼。这样的忽悠使胡亥深信不疑,赶紧躲进上林苑,后来干脆跑到望夷宫避灾。胡亥一走,赵高便把那些实话实说的大臣纷纷治罪。
点评:赵高的忽悠能力含有十级的歹毒毒性,中者无药可救。
4.朱前疑(夸武则天年轻漂亮)

朱前疑第一次忽悠武则天,说:臣梦陛下寿满八百岁。武则天大喜,提拔他为拾遗。不久,朱前疑第二次忽悠武则天,说:臣梦陛下发白再黑,齿落更生。武则天有提升他为驾部郎中。朱前疑第三次忽悠武则天,说:臣自河南返京,途经嵩山,闻见嵩山大呼陛下万岁,响彻云宵。所以又得封赏绯算袋。但是朱前疑也有失算的时候,第四次忽悠,尽管武则天也很开心,但是朱前疑却主动提出要求。
点评:武则天终究是女人,依然喜欢别人夸她漂亮,就算再肉麻,也会笑纳,但是千万不能主动向女人讨要好处。
5.杨知至(蝗虫不吃庄稼)

蝗灾,自古都是中国农业最主要灾难之一,875年时,大批蝗虫向京都飞袭,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一切绿色植物瞬间被啃光。京兆尹杨知至却上奏朝廷说:这次蝗灾,波及全国,托皇上的恩庇,独京都一带,蝗虫虽然也飞来了,但一只只都抱着荆棘,宁肯饿死也不吃田里的稼禾。看到这样的奏折,唐僖宗高兴坏了。那些大臣们不敢扫皇帝的兴,都顺水推舟,纷纷上殿道贺,歌颂皇帝英明圣德。
点评:蝗虫不吃庄稼?杨知至的脸皮厚度要比忽悠能力还要强。
6.郭京(七千神兵可击败金军)

公元1126年,金军对北宋发动总攻,已杀到开封城下。宋钦宗已经无将可用,正束手无策之际,郭京跑出来忽悠朝廷,声言自己会神术,选拔7779名男子施行法术后可打枪不入。宋钦宗听后,像抓到了救命稻草,马上给郭京封官。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关闭城门及时,金军险些冲进来,但是郭京再次忽悠成功,说自己亲自出马。带着残余神兵,缒城而下。不过,他没有冲向敌阵,而是头也不回的逃走了。城上没有守军,顷刻陷落,导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落幕。
点评:郭京不厚道,忽悠一下弄点实惠就可以,何必搞成这样啊!
7.崇祯(我没钱了)

1643 年,李自成大军直逼北京,崇祯帝决定调吴三桂入关守卫,但大约需要 100 万两银子。可是,当时国库存储仅有区区 40 万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崇祯能够拿出他个人的财产以充军费。没想到,崇祯在朝堂上忽悠众大臣说:"内帑也已用尽。 既然皇帝本人都不肯掏钱保自家的江山,别人就更不肯了。崇祯帝逼着大臣们无偿捐款,大家也都学着他一个劲地哭穷,最终只募集到 20 万两。崇祯是不是真的没有钱呢 ? 当然不是。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的宫内搜出白银多达 3700 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点评:国家危亡之际,眼瞅着江山不保,身死族灭,作为一国之主,为什么不能带头担当呢?

2019-03-18 | 热度 236℃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