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最神奇的村庄!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中国艺术家
李冠廷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未见村郭闻犬吠,等闲平地起炊烟”
这句词描述的村庄是什么样子?
你能想象的到吗?
↓
◆◆◆
4000多年历史,世界独一无二!
豫西边陲
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
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
也有人戏称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
据考证
地坑院这种建筑形态,
已经有近4000年的历史
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
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
陕县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
↓
(德国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于1933年-1936年间拍摄)
一个家庭一个地坑院
院子四四方方,住房、厨房、库房样样俱全
↓
◆◆◆
地下四合院:挖个坑,建个院子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
境内的西张村塬、张汴塬和东凡塬三大塬区上
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坑院
↓
地坑窑院之形
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
进入每家的院子
都要穿过一个地道似的走廊
↓
◆◆◆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
↓
近而察之,炊烟袅袅
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已住过六代人以上
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
不过很多地坑院也都荒废了
依旧生活在地坑院的人不见得有多富裕
有的甚或是贫穷
↓
在繁杂喧嚣的社会中
很多人更加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寻找心中的那份宁静
你不妨去陕县的地坑院小住几日,让心沉下去
↓
◆◆◆
地上做饭,地下冒烟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
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
↓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
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
↓
地下阳光房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
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
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
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
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
地下阳光房,冬暖夏凉,
温度常年在20℃左右
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
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
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
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
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
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
过山灶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
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
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
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
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
正好为厨师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
↓
据说这个区域,
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兴十碗席
菜谱不复杂,有荤有素
↓
◆◆◆
地下的艺术瑰宝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看似简单却高超的建筑工艺
↓
排水
这样的地下房屋大院
你肯定会想,怎么排水呢?
↓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
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
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
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
要进入地院,需要穿过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
单是门洞开在哪边?都有很多讲究
因为它是整个地坑院的关键所在
↓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
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
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
窑院除人住外
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
↓
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
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
↓
古人的奇思妙想令人佩服
↓
剪纸
剪纸,是陕县地坑院民间的又一个传统民俗
这里的民间艺人在全国剪纸大赛中,曾经多次得过金奖
↓
◆◆◆
这里的春夏秋冬
春日百花盛开,春光烂漫
↓
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
↓
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
↓
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
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
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中国之大,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美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