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式父母与孩子:互相操心牵绊,最终却都难幸福-慈溪市周巷葆婴康爱之家
李冠廷
几乎每一段心灵疗愈的旅程,都一定会涉及到原生家庭的梳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出生并成长于那里。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初的两个人,在幼小的生命眼里,就是全部了。
爸爸和妈妈,是每个人心里最放不下的两个人。对父母的牵挂,几乎伴随了我们一生。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每一对父母都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样的呢?父母的健康和快乐,也是每个孩子最大的心愿。
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纠缠的怪圈:
父母和孩子都把“幸福的希望”
寄托在了彼此身上,
都希望对方能够达到健康幸福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对彼此不仅仅是希望。更多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要求。父母要求孩子必须健康快乐,孩子也要求父母必须健康快乐。然后我们亲手为彼此套上了“爱的枷锁”。
这种枷锁,必然是沉重的,有的时候它会让我们窒息。在这种“爱的枷锁”下,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一个人都活得很累、很辛苦。
作为孩子,我们不敢不快乐,因为我们不忍心让父母失望;我们无法接受失败,因为为了父母,我们必须优秀。
于是,我们不敢辞职、不敢离婚、不敢远行,甚至连颓废放纵一会儿也不敢,因为我们根本不敢辜负父母的爱和付出,咬着牙也要为了父母,再挺一挺。
就这样,我们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父母的影子。这样的日子久了,怎么可能对父母没有怨言呢?我们会抱怨父母的控制,怨恨他们的高要求。
可是在中国,对父母的不满意,是不可言说的禁忌。我们奉行“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于是对父母表达不满,很容易就被扣上“大不孝”的帽子。
所以我们把对父母的各种不满意,
深深地压抑了下去。
但是被压抑的真实感受,
无法因为时间的流逝就自动消失。
这些感受,
总会为自己找个出口。
被压抑的不满和愤怒,便转化为了我们对父母的高要求。
父母一生病,我们便跟着着急上火;
父母不好好吃饭睡觉,我们便生气,恨他们为什么不能照顾好自己;
父母吵架,我们总想让他们快速和好;
父母闹离婚,我们作为孩子,也会情不自禁地一哭二闹三上吊。
慢慢地,我们竟然成为了和父母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几乎和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无法容忍对方的人生有任何的不如意。我们都要求对方是个完美无暇的人——身体健康、婚姻幸福、时刻开心、很爱自己、在家轻松惬意、出外大方得体。
我们都把心思花在了对方身上,却从来没有用心为自己,好好生活过。
到头来,父母会抱怨“为了孩子付出一生,根本没有为自己而活”;孩子也会抱怨“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委屈了自己的一生”。等到孩子的孩子出生,一轮新的循环便又开始了。
这是一个“双输”的状态,没有人从中受益。但是只要观念一转,我们就可以把它变成“双赢”的局面。
当父母停止让孩子背负自己的遗憾,当孩子停止为父母的幸福买单,我们便有可能斩断这种恶性的轮回。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力决定自己要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并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让我们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
花在自己身上。
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努力去追求自己还未实现的梦想,
不为讨好任何人,
只为活出真实的自己。
一方做出改变,能量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对方也会跟着向好的方向转变。当我们允许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时,我们也允许了父母活出他们真实的自己。
无论对方是否健康、成功、时刻快乐,我们都不再批判,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给予理解和允许,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这样,我们便回到了真正的爱,无条件的爱。
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与孩子都能够享受生命自如的状态,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