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最美乡村婺源(15)——里坑(2014.3.18)-六水旅行

李冠廷中国最美乡村婺源(15)——里坑(2014.3.18)-六水旅行

李冠廷里 坑


理坑是理学之源,进士之乡。位于婺源北乡沱川境内的理坑村有着全县最典型的明清官邸群。建村于南宋初年的理坑,镶嵌于大鄣山余脉的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和潺潺流水相映生辉。

村口处有一座“理源桥”,桥上刻有“山中邹鲁”、“理学渊源”的字样。


村里走出的姑娘

婺源在旧时文风很盛,因此,其地名多有尊古之意。看到“理坑”这个村名,就知道此处必定推崇儒家理念。



理坑村人好读成风,自1586年31岁的余懋学考中进士后,村人先后经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6人。几百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偏僻小山村,秉承苦读勤学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光、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多达333部,其中5部78卷被收入清《四库全书》。










村中“天官上卿府第”,系明末吏部尚书余懋衡接待娇客处。大门朝北,门坊浅刻楷书“天宫上卿”。其大门朝北,门楼即为八字型,门楼采用砖、石两种材质,组成二柱单门三楼。门框、门楣及门槛均用石质材料。此屋内中方正,外观倾斜,整座房子是三角形的。三角形的设计象征了他仕途的三起三落,也是为了警示后人他坎坷的一生和刚直的态度。因有了隐去门阕的豪宅,才有了从显赫的“天官上卿第”中体会到朴实无华的传统美德;也正因为出了象他这样的品德高洁的谦谦君子,才会有了圆弧状的墙角,才会有了婺源理坑“礼让三尺”海阔天空的典故。

小姐楼上的美人靠,18岁之前不能下楼的,门了在这里看看院子里和远处的风景



那飞檐戗角、别致典雅的倚楼,再我的镜头中显现出悠远的历史。不过,在端详着那极有艺术特色的“三寸金莲”绣花鞋,站在有着高高天井的堂屋里,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压抑和灵魂的窒息;踏着窄窄的木梯,听着吱呀、吱呀楼板的呻吟,我想,或许那真的是小姐们在绣楼上低声的吟唱?









婺源的古村,经历过了多少次朝代的变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改革里,那些老屋,有许多被当成革命的胜利果实分给了贫下中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中,那些老屋里的精美雕刻,有许多被当成“四旧”被造反派砸毁。改革开放后,这些老屋中的一部分,又回到了建造它们的,那明清的富商或官宦的后人的手里。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历史给这些古村和老屋,会灌注进多么丰富而深邃的生命!


















徽派建筑,讲究“天人和一”,完美实践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理想的徽州文化,没有鲜艳的油彩,可少不了精致的雕刻。木头的窗棂、隔扇,石头的础柱,砖的门楼,都雕着精美的花木、鸟兽、人物、风景。婺源的风俗,水象征着财,聚水就意味着聚财,所以家家户户的天井都建有水槽和地沟,沟内摆放着缸、坛等器物,用来接蓄雨水


与花厅的继承人合影
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又长又清澈的溪流 ,清而透,幽而长……

是一幅水墨画粉墙黛瓦,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这座桥称添心桥,前面那座叫百子桥。这座百子桥其形恰似文武百官上朝时所用的朝笏,意指理坑乃仕宦之村;而添心桥的造形犹如一锭倒过来的金元宝,示意村人富足安康。两桥相合,意味着理坑村富贵双全,民运昌通。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数一数




入住客栈儿子的奖状

看到这个旗帜,真的很亲切很亲切
主人和德国驴友的合影
我 们 的 晚 餐

留个痕迹,和各位前辈分享




里坑全貌




2019-03-30 | 热度 327℃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