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之繁缛的丧仪初死-快乐的小猫

李冠廷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之繁缛的丧仪初死-快乐的小猫

李冠廷人死之后到安葬以前的治丧活动,古代统称为“丧仪”。
一、正寝
在古人看来,死亡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是现实生活的终结,同时也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上生活的开端。在死者“上路”之前,家人和亲戚友朋要精心为其打点行装,举行种种送别仪式,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礼仪习俗。亲长临终之际,要将其从卧室搬到正屋厅堂即所谓的“正寝”,撤去病床,更换新衣,为官者则换上朝服。在场的家属要绝对保持安静,不得喧哗和发出哭声,以免惊扰病人,让其安详地寿终正寝。

二、属纩和复
病人死后,要进行“属纩”和“复”。属纩是测试是否断气的做法。“属”是放置的意思,“纩”即棉絮。将很轻的棉絮放在弥留者的口鼻上,看其是否摇动,以确定气绝与否。
“复”即招魂。属纩之后,一人持死者上衣登临屋顶,面向北挥动上衣,同时呼喊死者的名字说:“某人呀,你该回来了!”这样连喊三遍,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覆盖在死者的尸体上。这种招魂的仪式就叫做“复”。
复而不醒,在场的家属开始哭丧,悲声大作。哭丧也很有讲究,要求男主人只能呜咽而啼,兄弟应放声大哭,妇人则捶胸顿足,边哭边跳。

三、沐浴洁身
哭丧完毕,即给死者沐浴洁身。沐浴的方法大致和生人一样,包括擦洗身体、梳理头发胡须和修剪指甲等。剪下的指甲不可扔掉,盛装在小布囊中,大殓时放进棺材。沐浴时要用帷幕将死者围住,由专人入内洗理,家属退避一边,不能看见亡亲的裸体。

四、覆面
沐浴之后,将死者安放在尸床上,脸部须用丝质面衣或覆面纸遮盖。关于覆面的由来,古时有这样的传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邻,常以兵戎相见。吴国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灭越易如反掌,但吴王夫差受奸臣太宰嚭的怂恿,赦免了坐以待毙的越王勾践。忠臣伍子胥直言劝谏吴王,言吴、越之关系犹如水火不能相容,放归越王无异于纵虎归山,日后必为越人所制。夫差不但没有采纳忠言,反而将伍子胥赐死。越王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数年之后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在国破身亡之际想起了伍子胥过去的忠告,追悔莫及,谓众人曰:“我实在没有脸面见子胥于黄泉之下!”遂以帛蒙面而死。后世死者覆面的习俗盖源于此。也有人认为,此说为小说家言,不尽可信;生者不忍目睹死者面容,故覆之以面衣,未必与吴王有关。

五、设冰
夏季治丧,停尸的床下要放置冰块,称为“设冰”。先秦时期,丧事用冰的多为贵族,士以下用冰须经国君特赐恩准。周代设有“凌人”之官,其主要职责是在隆冬季节收集冰块,纳入凌阴(即藏冰的窖穴),丧事供冰。尸床下置冰的器皿依死者的等级而大小有差,天子用大盘,卿大夫用夷盘,士用瓦盘。古时夏季获冰不易,只有贵族和高级官僚才能享用,一般人是没有这等福分的。古人颇重丧礼,从初死到下葬要举行很多仪式,相隔时间较长,夏季尸体易腐,在当时的条件下,冰冻无疑是最有效的防腐手段。设冰的礼俗即本于此。

六、饭含
古代丧仪还有“饭含”的习俗。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又作“唅”或“琀”。古人认为,饭含是尽孝之道,“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饭含的具体物品有等级之别,各代不尽相同。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汉制“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唐制:皇帝及三品以上饭粱含璧,四品、五品饭稷含碧,六品以下饭粱含贝。宋人司马光说:“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饭含之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至今遗风犹存,与古代不同的只是将米贝珠玉换成硬币或金属物品罢了。

2019-03-31 | 热度 349℃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