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情报史——魂兮归来中共对台传奇女特工萧明华碎片(下)-情报与防务_0

李冠廷中国情报史——魂兮归来中共对台传奇女特工萧明华碎片(下)-情报与防务

李冠廷
于非在北平见到情报部门负责人邹大鹏和罗青长,并带来了《关于台湾蒋军兵力概括》等重要情报
1948年,经组织批准,依当时形势,连毕业典礼都未来得及参加的萧明华接受了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台静农的邀请,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同时在台湾《国语日报》兼职。

萧明华在台湾时期
在细心考察了工作环境之后,萧明华与朱芳春通信,表示“两只脚已经稳稳地站在台湾大地了”。不久,她就收到了朱芳春的信。这封信用隐语写到,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齐璧亭向傅作义密告他在学校策划组织学生运动,傅作义闻讯震怒,命令天津警备司立即加以逮捕,因此朱芳春向组织请示更名“于非”。
就在收到这封信的第二天,萧明华收到一封电报:“8月26日乘美信轮去基隆,非。”收到这个消息,萧明华开始为于非(朱芳春)赴台后的工作做准备。经过与《国语日报》总编梁容若的沟通,于非将担任《国语日报》副总编并负责国内要闻版。在为于非(朱芳春)接风洗尘时,梁容若告诉萧明华和于非,通过报社的渠道,可以看到国共两方的新闻稿;同时他还透露,眼下国民党方面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江河日下,估计国共双方相持的局面不久即有大变。
萧明华和于非(朱芳春)多次在不同的联络点发出密信请求指示,组织没有回音。因此他们决定,先按照在北平、天津组织学生运动的方式,从发动群众入手,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于非(朱芳春)经由过去一位学生牵线,开始以社会处“社会科学研究会”的名义,开办“实用心理学讲座”。
讲座开办以来,参加者踊跃,长期听课的学员稳定在60人左右。于非与萧明华通过进一步谈话、筛选,培养了一批追求进步的社会骨干。他们在于非(朱芳春)的讲座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理想、信仰以及要建立的新中国有了深入了解。
听课者中,于非(朱芳春)的手下,也是《国语日报》的责任编辑林军,原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城工部派来执行任务的,但与组织许久联系不上。他经多方考察,认定于非(朱芳春)和萧明华是自己人,向他们挑明了身份。在他们三人的组织下,以参加讲座的骨干学员为主,成立了“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简称“台新盟”),下设21个按照地区与行业分类的学习小组,开展进步工作。
由于联系工作,于非(朱芳春)和萧明华频繁往来。单身男女出双入对很引人注目。梁容若先生便建议二人假结婚,为秘密工作提供一个掩护的据点。但是,于非(朱芳春)在大陆已有家庭,妻子吴乃筠与萧明华也很熟悉。对此,两人都很犹豫。在梁先生阐明利害的劝说下,萧明华表示:“假结婚作为组织决定,我服从。”不久,在林军等人的筹办下,萧明华和于非二人在台北市公开举行了婚礼。梁先生作为主婚人,又把这对新人介绍给了几位政界、军界及文教新闻界的名流,为这对新人日后的工作开展打开了更宽广的局面。
带着“统一祖国”的信念,萧明华和于非 (朱芳春) 开展了迅疾而有序的大量工作。他们报回了有关台湾及当时尚未解放的沿海岛屿军事情报数百份,计八万五千六百余字,其中包含“台湾兵要地质图”等特密战略战术情报五十余份,有利的配合了当时的作战部署。
1949年6月,于非(朱芳春)前往北平见到了中共情报部门负责人邹大鹏和罗青长,并带来了《关于台湾蒋军兵力概括》等重要军事情报。这是他藏在旅行箱盖的夹层中带回来的,情报全文由萧明华书写。她选用一种既软又薄、不会发出响声也不怕浸泡的上等棉纸,用一种画工笔画的、笔尖极细而硬的“七紫三羊”狼毫小楷毛笔,紧闭门窗在昏暗的灯光下秘密写就。字迹工整清晰,一笔不苟,这对于眼睛高度近视的她来说,无疑是异常吃力的。
邹大鹏和罗青长肯定了他们的工作,传达了上级“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获取台湾和大陆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的指示,要求他们根据形势发展和斗争需要,停止组织“台新盟”活动,将其改为“台湾工作组”(简称“台工组”),并把行动转入地下,全力以赴做好军事情报工作。
1949年10月1日清晨,萧明华从收音机里听到从当天下午三点开始播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萧明华决定和于非(朱芳春)以及其他两位战友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当日下午,他们四人围着方桌,玩起了扑克牌“拱猪”。萧明华转动好收音机,里面传出了《东方红》的旋律,他们拿出了红酒,斟满。于非(朱芳春)轻声吟道:“老马皆识途,舍身跟党行。王城光复日,凯歌唱儿听。”萧明华说:“王城是郑成功光复台湾后改的名字吧?”于非(朱芳春)欣然点头。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于非(朱芳春)与萧明华领导的“台工组”活动进入高潮,连续六次抱回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获取了国民党军“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这两份特密军事情报。正在大功告成之时,岛上风云突变。
1950年1月31日,警察系统的“台工组”成员郑臣严、王隆煜被捕。但这个可能波及许多重要成员的信息没有被及时掌握。

萧明华与兄萧明柱,二家家人合影
2月4日,两个陌生人到萧明华住所找于非(朱芳春)。此时萧明华的哥哥萧明柱一家也已安家台湾,做客萧明华处。在一家人的掩护和萧明华的机敏应对下,于非从后门避走。面对亲人的担忧,萧明华镇定的说:“我心里早有准备。”当日下午,她与一位自己同志见面,当得知这件事后立刻劝她避一避,她说:“我不能动,现在还不清楚敌人掌握了什么,我一动就露底了。”
2月6日,萧明华去师范学院上了她此生的最后一堂课,《古代汉语》精读课文《正气歌》。她为学生范读了“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就在这天夜里十一点,国民党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派来的军官逮捕了她。离家前,萧明华说要带件衣服。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她到后窗去下了那件搭在竹竿上的旧旗袍,最后一次给于非及战友发出了信号(竹竿无物,危险勿入)。
与萧明华一同被捕的,还有她的哥哥萧明柱。萧明华在狱中审讯及纪事中反复申明“柱无罪”、“柱冤枉”。
3月25日,萧明柱保释。
萧明华被捕的278天受尽酷刑,她以超人的毅力忍受了坐电椅、骑老虎凳、捆绑吊打以及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的疲劳审讯。曾在狱中做勤杂工的小刘亲眼看到萧明华被吊在梁上,双臂双手多处骨折,昏死后醒来,什么话也没有说,对敌人轻蔑地一笑。小刘日后回忆:“从没见过这样坚强的人,还是一个纤弱女子,我汗颜自愧,后来也离开那个魔窟另寻出路了。” 萧明华坚不吐实,没有泄露任何机密,没有涉及一人一事。
身陷囹圄并饱受酷刑折磨的萧明华,此时最牵挂的依然是于非和整个隐蔽组织的安全。她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友的危险会越来越大,她为组织和同志们争取的时间不可能太长。
为此,萧明华心生一计。她借探监之机,将一只还剩七颗鱼肝油丸的药瓶托人带出去,说要按这种牌子再送几瓶给她。其实这是要于非迅速撤离的暗示。因为明柱兄妹在家均说嘉兴方言,口音中“七”与“去”十分相近,“鱼”与“于”又是同音,两者连起来说,便是“于去”。当于非(朱芳春)领悟了这层深意后,眼泪在其心里流了半个世纪。
1950年4月1日,于非 (朱芳春) 穿过险滩急流,几度闯关,终于将萧明华曾熬夜写成并藏好的几份重要的绝密军事情报亲手交给了组织,得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1950年5月,强大的中共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同月,中共第三野战军及华东军区展开舟山战役,萧明华、于非(朱芳春)等人功不可没。
在狱中,萧明华用学生练习本上的一页纸,记下了669个蝇头小字,用词极为含蓄曲折,但从中不难窥见她真实的经历与思想。
自3月27日到8月25日,纪事中频繁出现“转军法处”,这意味着萧明华频繁受刑。
8月30日:当一天外役,洗衣时巧遇香(注:明柱妻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包上生青草,白云,蓝天。臂晒红疼。
9月7日:清晨失声哀哭,瞬息强止。
9月9日:两个半月来首次自梳辫子,像“猪儿虫”,复由小宋(注:青年难友宋淑珍)重梳。
9月24日:夜梦缭乱,心境较宁……昨天的事仿佛已过了许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失掉自由的日子里,“时间”的观念已不复存在。
9月24日是最后一篇纪事。之后直到就义的45天里,不知何故,再无只言片语。
萧明华的纪事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坚强与信心,也交织着痛苦与沉重,然而669个字,唯独没有“恐惧”。在双手骨折已无法自己梳头的情况下,她饱含深情,给自己的三个侄子侄女一人织了一件毛衣;在临刑前,还给狱中的姐妹解读了李清照的诗词,并祝福她们“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
11月8日凌晨五时,台北青岛东路军法处宣布萧明华与三名台工组成员以“共同意图以非法手段颠覆政府且已着手实行”,被判处死刑。萧明华平静的在两张纸上用秃笔给兄嫂写下了遗书。她从容不迫,字迹秀美如常:

萧明华遗书
柱哥、香嫂:请您们不要过分地哀伤,千万要保重身体,健康第一。害您们受冤枉罪,我很不安。我相信您们很快会自由的。我很平静,我祝福你们和孩子们安好。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祝福您们,祝福父母。千万不要哀痛,好好地健康地生活吧!也只有如此才能慰我九泉之心。一定啊!
行刑时,她不屑地洒了壮行酒,拒绝跪下,在刑场高呼口号、往上奔跑,倒在沙丘顶端,就义时年仅28岁。据目击者回忆,当时她的举动让行刑和警戒的宪兵们惊愕不已,随即仓惶射击。当日,萧明华就义在台北马场汀刑场。
而因为萧明华烈士的工作性质,以及两岸的信息不通畅,她的离去整整在历史的尘埃里埋了三十二年。“台工组”被捕和牺牲者,达60余人。
1982年9月11日,这个离家多年的灵魂终于被迎回了家。
当年,于非(朱芳春)回到大陆后几次三番请求赴台,但组织上处于对他的保护,断然令他返京。后他改回原名朱芳春,一生执教社会心理学,并在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先后共写关于教育、义务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国旗国歌教育等提案21件。

1982年9月16日萧明华烈士追悼会
1982年9月16日,于非从病榻上爬起来,参加了萧明华的追悼会。
曾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先生写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九十年代,萧明华的嫂子返京,每次谈及萧明华都情难自已,泪流不止,反复称赞她“纯真高尚,白璧无瑕”。萧明华的墓碑犹如兄嫂所言:白璧无瑕。无任何生平与事迹的介绍,仅有墓碑正文“萧明华烈士之墓”,以及碑身后于非(朱芳春)所题写的三个大字:归来兮!

萧明华烈士墓碑,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
2013年,北京西山的苍松翠柏间,建立起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广场高大的墙壁上是毛泽东的诗词:“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846位烈士的名字,不镀金、不描红,与大理石墙壁浑然一体。墙壁上还留有大片空白,等待着那些尚未找到的无名英雄们的归来。萧明华烈士的名字并不在其中。

转载自新浪微博历史博主“半杯馊茶”,并得到授权发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赞一个踩一脚P

2019-04-11 | 热度 288℃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