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为学日益-手倦抛书午梦长

李冠廷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为学日益-手倦抛书午梦长

李冠廷学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课程,顺利拿到优秀证书。证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门课开启了一个自己虽然经常接触、却从未真正觉察过的新的天地。

既往对中国式建筑的认识,停留在宫宇楼阁、亭台楼榭的层面。有时在国外看到一个亭子周边有几株翠竹,便会觉得很中式、很亲切,但未曾认真考虑过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参观古迹或者古镇,不知道应该看些什么,拍几张照算是到此一游。最典型的例子是故宫。很多人说,故宫一天也看不完;但我在故宫里转了半天就出来了,不知道为啥别人能看那么久。

课程初步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算是入门课。涉及到不少知识点,关键是理清了脉络,得到中国古建筑系统的整体印象。
0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的古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这给古建筑的保存带来了麻烦。到目前为止,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并不是很多,一方面与战争及人为破坏有关,另一方面,跟木质结构的主体也有关系。据说目前中国最早的古建筑是唐朝的佛光寺,因为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躲过了多次灾难直至今天。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北方较多,南方少,这也跟南方天气潮湿不利于保存木建筑有关。

中国古建筑具有不同的造型,包括城市规划、平面布局(中轴线、分散)、建筑制度、艺术形象,材料结构、装饰(琉璃、彩绘、木雕、石雕等);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课程介绍了城防建筑、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艺术、书院、祠堂、会馆、民居、桥梁、牌坊等,展示了不同建筑的代表作。
考虑要不要再去一趟故宫,重新观察故宫的整体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中轴线,三大殿和后三宫,不同的宫殿顶(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各种琉璃和瑞兽的装饰,皇家彩绘、华表……此外,故宫收藏丰富,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等。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唯一能认定为唐朝真迹的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其它的作品尚不能确定是真迹还是宋人的摹本。即使是宋人摹本,也是珍贵的文物。

02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典型的例子是孔庙。儒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不管是否愿意承认,经过几千年文明的洗礼,儒家思想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血脉当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作为“至圣先师”,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既往看孔庙,就如同故宫,找好角度,拍几张照,便算是游览过了孔庙;现在了解参观孔庙,需要留意照壁/万仞宫墙和泮池,“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牌楼,圣域,贤关,礼门,义路等。丹墀作为皇家装饰,只有极少数建筑才可以用,而孔庙便享有这种特权。

孔庙的作用是祭祀孔子,可惜“五四”期间废除了国家祭祀;倒是韩国保留了这个传统,甚至现在来指导我国如何才是正确的祭祀,无语。
另一个代表建筑是天坛,这反映了我国古人的宇宙观。参观天坛,往往大家会注意建筑群,比如祈年殿,斋宫等,这些大多是歇山式顶。事实上,天坛最重要的功能是祭祀,祭天台才是关键,其它建筑只是辅助。不过祈年殿确实漂亮,已经成为北京旅游的标志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建筑是凝固的史书。在讲到园林艺术时,老师提到了“曲水流觞”,这在《兰亭序》、《醉翁亭记》等多篇古文中都有记载,只是现在很少见了,倒是我们的邻国日本保留了这个传统。

行万里路的前提,是读万卷书。如果缺少文化底蕴与发现美的眼睛,纵然走万里路也无济于事。
03
古代建筑的维护与保存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不容乐观。虽然我们的国土上发生过多次战争,摧毁了很多建筑;但不得不说,更多的建筑并非毁于战争。光是北京城,拆掉的古建筑就不计其数,比如东单和西单,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那里原先有牌坊。可惜牌坊都被拆了,现在留下的只是名字。更离奇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已经被认定为历史保护建筑,居然也能被拆了。中国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建筑,但毁坏得更快,以至于我们现在只能从古文以及想象中体会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永乐宫、未央宫、大明宫……

古建筑保护不利的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保护意愿。如果是古建筑群,能带来游客和经济收入,地方政府显然是愿意保护这些建筑;但如果只是单个的建筑,也不能吸引到游客,而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往往地方政府就没有那么积极了。其次是当地百姓的保护意识。不少当地居民并不能真正认识这些古建筑的价值,随之而来的破坏也就不足为奇。有些重大工程也会对古建筑造成影响,比如说三峡工程,就影响到了长江沿岸的很多古建筑。

中国的古建筑保存得不太理想,有人说唐朝建筑看日本。对于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不过日本有些建筑,可以看出唐代的影响。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日本法隆寺。它所以重要,是它正好体现了寺庙建筑风格的变迁。最早的寺庙,是以塔为主,在旁边搭建一个小殿作为辅助,典型代表是大雁塔。之后的趋势是,殿越来越重要,越造越大;而塔变为辅助,越缩越小,仅仅成为装饰用。法隆寺正好处于这个变迁的中点 - 它的殿和塔,是一样大的。在它之前,以塔为主;在它之后,以殿为主。了解了这些,再去看这些建筑,感受就不一样了。

04
课程与学习
本次学的是湖南大学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而清华大学有一门类似的课《中国建筑史》,按照朝代顺序讲的,讲得更详细。之所以选择前者,是因为后者的考试太难了,填空题,需要一字不差才行。虽然听课的时候记笔记,但笔记很难记到如此细致的地步;何况现在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开拓眼界,没有必要太复杂。不过依然打算抽空学完清华的这门课。两门课程比较起来学,相辅相成,或许会有另一番感受。

2019-04-11 | 热度 281℃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