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古代计量典范之作新莽嘉量-工业计量

李冠廷中国古代计量典范之作新莽嘉量-工业计量

李冠廷 新莽嘉量是王莽进行度量衡改革时颁行的标准器之一,由著名学者刘歆设计和主持制作。这件器物体现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达的体现。
王莽建立新朝度量衡制颁行的标准器
西汉末年,王莽以复古改制为名,征召大批学者,在著名经学家、律历家刘歆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订音律和度量衡标准的活动,《汉书·历律志》所载“备数、和声、审度、嘉量、衡权”诸篇,便是刘歆理论的具体内容。后王莽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颁发了建立新朝度量衡制的诏书,并制作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这些标准器中至今仍有传世,其中以新莽嘉量最为著名。
建立度量衡的81字诏书在新莽铜丈、铜衡、铜嘉量上均有,其铭:
黄帝初祖,德匝于虞,虞帝始祖,德匝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初班天下,万国永遵,子子孙孙,亨传亿年
新莽嘉量体现了当时科技最高水平
刘歆的“嘉量”理论见诸《汉书·律历志》
量者,龠(音月)、合、升、斗、斛(音胡),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
大体上指:嘉量由5个分量组成,每一个代表一种容积。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这5种量器巧妙的组合为一体,由青铜铸造,主体是大圆柱桶,桶下方有一隔层,隔层上方为斛量,下方为斗量;左侧小圆柱同为升量;右侧也为小圆柱,中有隔层,其上为合量,其下为龠量。

每个单件量器上还刻有分铭,记载该量器的形制、规格、容积及同其他量的换算关系。比如斛量铭文:
律嘉量斛,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厘五毫,冥百六十二寸,深尺,积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
大致意思:
律指黄钟律,黄钟律本为十二音律一种,能发出黄钟音调的律管恰好能容1200粒黍,而一龠也正好容1200粒黍,因此,律管容积就是龠的标准,再推而广之到合、升、斗、斛,量器就同黄钟律建立起关系。此外还要求敲击嘉量时能发出符合黄中律音高的声音。当然,操作难度极大,比如黍粒之间的空隙就很难控制。不过力图以自然物为度量衡标准,方向是合乎科学的。
用圆内接正方形来规定圆的大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我也不是很了解)
庣旁 指的是从虚拟的圆内接正方形的角到圆周之间的距离,西汉的1毫相当于现在的0.023毫米,当然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只能是一般推算出来的;
冥 指得是横截面的面积;

思路上:先定斛量的容积和深度,并因此确定其横截面的面积,再由面积逆推直径,并将直径用圆内接正方形表示出来。刘歆所用的圆周率π约为3.1547,而当时科学所能提供的圆周率只是“周一径三”,也就是说刘歆在进行设计时进一步推算了圆周率。
新莽嘉量在量制上承袭商鞅方升,在形式上与栗氏量相符,还要附会黄钟律,以迎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其尺度、容量、重量的单位量值还要符合汉制。因此,其设计体现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商鞅方升
栗氏量出自《考工记·栗氏》:
栗氏为量……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鬴……新莽嘉量的历史价值
新莽嘉量为后代提供了可信的汉代度量衡单位量制的实物标准。历代皆有研究,三国魏时数学家刘徽、西晋律历家荀勖、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唐代律历家李淳风等,皆对其有考量和测算。
东汉以后各代均以刘歆创立的 以律校度、以度审容、以黍容重方法,建立本朝的度量衡制。
按西汉末郡国一百零三,王莽时期颁布的标准器至少有百余套件,不过由于战乱和改朝换代,流传下来的新莽嘉量已经难觅踪迹,魏晋时期曾有文献记载新莽嘉量的下落,最后一次在是苻坚在长安时(379年),有人在市场上卖 铜嘉量。自此之后,再无见闻。祖冲之和李淳风也是据文献进行的考量工作。
直到千年之后,清初乾隆年间,在宫廷内府中发现了新莽嘉量实物,它为何到出现于此至今不得而知。乾隆九年(1744年),清廷参照新莽嘉量设计制作出了 三圆、一方四件乾隆嘉量,作为清廷权力和法度的象征,陈设与今故宫内乾清宫和太和殿前亭屋中。

五年后,清编《西清古鉴》,收录新莽嘉量图形、尺寸和铭文,至此它的相关信息才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民国初年,溥仪被驱逐出皇宫后,紫禁城被改为故宫博物院,人们在清点文物时,在坤宁宫(皇帝大婚所用)内一处煮祭神白肉的大铁锅旁,发现了被尘封却又保存完好的新莽嘉量,至此,沦落了一千多年的新莽嘉量重见天日。
后有王国维、马衡、刘复、顾乃驥等学者先后对它进行了考证。
汉代(新莽)一尺长合23.1厘米,以这一标准尺度为基础,可使得从战国到清代2300多年间各朝代的尺度值得到证实。

2019-04-12 | 热度 309℃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