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个家训,谢氏上榜!-谢氏家族网

李冠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个家训,谢氏上榜!-谢氏家族网

李冠廷点击上方蓝字加入全国谢氏宗亲交流群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有很多族语和家徽,体现了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封建时期的家庭教育或家族理想。国外都有的东西,我们国家当然也不能落下咯!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国内外的家族吧!

史塔克家族——史塔克家族家徽
家徽:皑皑白雪大地上的灰色冰原狼
族语:“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

拜拉席恩家族——拜拉席恩家族家徽
家徽:金色原野上的一头黑色宝冠雄鹿
族语:“怒火燎原”(Ours is the Fury)

坦格利安家族——坦格利安家族家徽
家徽:黑底红色的三头火龙
族语:“血火同源”(Fire and Blood)

兰尼斯特家族——兰尼斯特家族家徽
家徽:鲜红地上的金色咆吼猛狮
族语:“听我怒吼”(Hear Me Roar)

马泰尔家族——马泰尔家族家徽
家徽:一轮红日被金枪所贯穿
族语:“不屈不挠”(Unbowed, Unbent, Unbroken)

艾林家族——艾林家族家徽
家徽:天蓝为底的一弯白色新月和猎鹰
族语:“高如荣誉”(As High as Honor)

提利尔家族——提利尔家族家徽
家徽:绿草原上的金玫瑰
族语:“生生不息”(Growing Strong)

徒利家族——徒利家族家徽
家徽:越出水面的银鳟,底色为红蓝波纹。
族语:“家族,责任,荣誉”(Family, Duty, Honor)

谢氏家族——谢氏家族家徽
家徽:谢字图腾,红黄相间,汉字注明始祖
族语:“团结,振兴”(Unity ; Revitalize)
而家训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和家族理想的经典代表。什么是家训?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家训?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学习下。

什么是家训?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国法家法,严格遵守;同族和睦,闾里友好;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合乎礼教,以正名分;尊祖敬宗,规范祭祀;修身齐家,约束言行。家训,说白了就是以前的家庭的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
国家有法律,家庭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训。家训对一个家庭风气、氛围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训
一,《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
现今,我们重温包拯家训,目睹包拯手迹,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无不鼓舞世人。包拯手书家训,可谓传家至宝,字字珠玑,对子孙有很强的教化、指导作用!
二,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应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名句摘选
1,习闲成懒,习懒成病。
2,巧伪不如拙诚。
3,夜觉昨非,今悔昨失。
4,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5,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6,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7,多言多败,多事多患。多为少善,不如执一。
8,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
9,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10,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四,《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严格意义上《曾国藩家书》不算家训,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却对家庭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提高,客观上起到了家训的作用。
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他引用谚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吾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
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
五,《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
《郑氏规范》规定:郑氏子弟,8岁入小学,16岁入大学,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出正文大义,才允许加冠,成为成人。子弟已冠而习学者,每月十日一轮,要考查经文。明代开国大臣宋濂,曾在郑氏执教20余年,为郑氏培养了许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树就是当年宋濂亲手所植。
《郑氏规范》的精华,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六,《谢氏家训》
泗门谢氏为炎帝之后,西周申伯为得姓始祖。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申伯三十六世孙谢衡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由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属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定居,史称东山谢氏。
刚开始时,东山谢氏门第并不显赫,后因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名人辈出而成为与琅琊王氏齐名的江左望族。特别是谢安,四十四岁时东山再起,以少胜多取得淝水大捷,卒谥文靖,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家由此得以发展壮大。
《谢氏家训》全文以文言文写就,历经代代传承,辗转传世,后经改编成册。
《谢氏家训》要言为: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安本业,明学术,尚勤俭,明趋向,慎婚嫁,勤祭扫,慎交友,重忍耐,戒溺爱等。现代人为了方便记忆,就编撰成了七字组诗。行文如下:













家训的作用,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家族的成败得失,从而有所借鉴!中华家谱和家训是中国人的传家至宝!家训,对于一个家族,树立正气,弘扬祖德,振兴家族,修身齐家,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家风传承,编修家谱,学习圣贤,严以律己,一旦被“削谱”,就会在家族内遗臭万年,被认为是愧对祖先的罪人!
备注解释:“削谱”和“革族”

削谱指从家族的族谱里除名。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弄虚作假,搞乱家族血统纯正之“冒谱”劣行,必须严究,一经查明,予以削谱;二是子孙贪赃枉法,辱没家风的,或者伤天害理,屡教不改的,予以“削谱”,开除族籍。
革族就是开出族籍,不再承认你是本族的一员。
在封建时代,“削谱”“革族”是十分严厉的家法惩治手段。
寻根问祖了解家族文化发布信息聊天交友
↓↓欢迎进群↓↓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谢氏家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团结,互爱,虽然时代进步了,科技也在日新异,但家训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代仍犹新的传家之宝,前辈都希望下一代的人对家训多加研读,身体力行,为的是不负前人的一片爱护之心。今为大家分享新编谢氏家训三字经。
孝双亲,友兄弟。
尊师长,近贵气。
爱家园,尽节义。
事族务,守宗谊。
朋志向,谋生计。
做学问,通文笔。
安本业,精技艺。
忌空谈,履实际。
穷百科,览巨细。
善思辨,检错弊。
尚勤勉,除惰习。
持俭朴,弃奢癖。
去漂浮,砥稳立。
别庸俗,启真谛。
拒财毒,避危地。
知大道,正舟楫。
怀高远,凝雄气。
纳百川,铸梁脊。
效先贤,树德懿。
创宏基,扶社稷。
择良友,取法益。
从明师,琢美壁。
慎嫁娶,淡门第。
敬彼此,范婆媳。
淳教子,诲苗裔。
戒溺爱,重启迪。
奠祖考,祀诚意。
筑墓园,動扫祭。
谢家训,我辈立。
凡族人,代代记。
作为我们谢氏,真心希望能像一家人一样,谢氏一家亲,心中记住了这一点,比啥都重要,不同的话有着不同的听法。这几句格言,我觉得的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刺耳的话,冷静地听。
奉承的话, 警惕地听。
反对的话,分析地听。
批评的话,虚心地听。
正确的话, 诚恳地听。
错误的话,参考地听。
长辈的话,尊重地听。
晚辈的话,耐心地听。
讽刺的话,忍耐地听。
组织的话,坚决地听。
——谱内本名下宜书字行、书别号、书出身履历、书配某氏、并子女几人,书生书卒书年月、书坟址地名,庶免失误。
——族中男女有嫡、继、庶三母之别,即当于其子名下注明某氏出,庶后世知所自也。
——族内倘有无嗣立继者,宜择本姓立继之,无论亲疏总须一脉,先于生父名下注明某子出继某为子,次子嗣父名下注明继某人之子为子,毋得立叔为侄,立侄为叔,致照穆无序,倘不知字派,不得乱继。若人继异姓,抱养异性者俱不许载人谱内,庶免乱宗。
——族中取名取字取号,俱要避本支前代之讳,倘不查考任意取之,干犯先人,通族处罚,以警玩忽。——族中尊卑少长,位次攸分,断不得以尊就卑,以少凌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族中有富者贵者、贫者我者,此人亦受天命也。切不可恃富骄贫,籍贵欺贱,宜体同宗之谊,有无相通,缓急相济,亲亲益笃,至贫者贱者固当自安,尤须自立,修身以俟,庶于族有光。
——族中男女未免有智愚贤不肖之别,智者贤者泽以诗书,愚者不肖者当教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以及尊君亲上、和邻睦族之义。
——族中子孙有善宜勉,有恶宜规。倘有许逆不孝,乖巧人伦,凌辱长上,奸淫邪盗者,小则会族处责,大则鸣官究惩,仍将谱内名讳削除,不许归族。
——族中有孤贫无依者,须念其一脉相传,生则衣食之,死则埋葬之,不可视为路人,漠不相关。
——族中倘有是非争斗者,凡亲疏人等或以理解侃侃直言,嫌疑不避,毋得坐视弗前,以致构怨日深,相残骨肉。
——族中子孙务要勤俭,凡士农工商各专其业,冠婚丧条贵得乎中,毋游手好闲,奢侈过度,致有不成人、不成家之讥。
——族中户口日繁,士农工贾尽可营生,若皂隶优卒,业居下流绝不可以身从事。致子孙不得投考报捐,戒之慎之。
——谱牒编成源流世系,传家宝也。凡领谱者务须珍重,除亲支可查可抄外,切不得贪外支多金私行典售,如有此情,祖宗鉴察。
谢氏还是客家十大姓之一。“客家”是汉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形成于4世纪初至13世纪末。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接连发生战乱,一部分汉人因避难南徙渡江,至唐末及南宋末,中原汉人又大批过江南下。这些汉人,经多次迁徙,辗转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些汉人的自称。客家人以广东东部的梅州、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市县最为集中,还有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及欧美一些地区。他们的语言保留了较多的中原古音韵,称为“客家话”。
到了当代,谢姓人的分布呈现出更加广泛的趋势。目前谢姓在全国的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占全国大姓中的第24位。在分布上,除已遍布于各省以外,在南方各省尤其人口众多。当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所致,谢姓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人口也是有多寡之别的。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中的部分省市的谢姓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显示,谢姓的人口分布就有南方较多、北方较少的分布规律。具体说来,在被抽样调查的全部174900人中,谢姓人口有1186人,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0.678%,在所调查姓氏中位居第29位。如果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在被调查的24948个北京人中,有185人姓谢,这一数字,占被调查人数的0.742%,位居北京大姓的第25位;同样,在被调查的25092个上海人中,有11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454%,位居上海大姓的第49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74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311%,位居陕西大姓第60位;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59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635%,位居辽宁大姓的第29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271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1.074%,位居四川大姓的第22位;在25646个广东人中,有190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41%,位居广东大姓的第33位;在25244个福建人中,有193人姓谢,占被调查总数的0.765%,位居福建大姓的第23位。
谢姓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在国内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为集中的基本格局:(一)河南省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但该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迁或影响在外,留下的大多在接连的战乱中死亡殆尽,因而在当代的河南省谢姓居民中,大多认定是在明代时由山西洪洞等地回迁而来的,并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当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相传明末李自成军几乎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因此他们才在人清以后有奉命人迁之举。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后在雍正年间一分为二,并因有东西之分而称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当地的谢姓人口如今已达数千,尊谢义为始祖,并说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疯癫无后外都有后代传世。其中五人的后代现居西谢营,二人的后代居东谢营,一人迁居鲁山县桐河嘴谢营,一人迁谢庵。后来,在西谢营居住者又有人迁唐河谢岗、谢庄、谢冲、双桥等地,居鲁山者迁唐河营苍台谢家庄(旧称老鸹窝谢庄),居谢庵者迁瓦店等地。自民国以来,由此外迁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谱之举。他们分布在当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鲁山、方城、湖北枣阳、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响的谢姓支派。与南阳谢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带的谢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回迁而来的。他们尊奉元处士谢成为始祖,而谢成也被认为是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三十四世孙。谢成之后,这支谢姓人又分居于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其中居谢家堂者是谢成次子谢叔宗的后代,是在谢叔宗孙谢斌、谢志时因避水患而迁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谢成第三子谢季宗的后代,是在谢季宗之子谢敏、谢忠时迁居的;谢成长子谢伯宗仍留居柏岗一带。为了记述各支派的发展繁衍过程,该支谢姓人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开始编修家谱,后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重修,至
1883和1985年再次续修,成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蓝本。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浙江省浙江省是谢姓的又一个传统祖居之地,其在谢姓发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会稽山阴谢氏便居住在省内的今绍兴市一带,而陈郡谢氏南迁后所形成的“东山谢氏”也以今浙江东部一带为居住中心,可见其具有突出地位。今天,生活在浙江南部一带的谢姓人便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是由谢裒及其三个儿子谢奕、谢据、谢安的后代发展而成的三大宗支。其在历史上除元朝时人外,又有南宋重臣谢深甫、理宗谢皇后、明朝“状元宰相”谢迁等人知名于世。此外,今绍兴市一带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尊奉的祖先或是谢夷吾或是谢衡,亦即两位会稽山阴谢氏或会稽东山谢氏的开基祖,说明当地谢姓人在血统上还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北宋时任会稽知府的谢斯立曾被一些人认为是台州临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区。谢斯立的后代传至谢升一(壶山)时又迁居潮州,从而在广东东南部一带发展,而台州临海显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至今,在当年的上述几支谢姓人居住或知名之地,依然是当地谢姓人居住的最为集中之地之所在。福建省的谢姓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一些自称是当年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来的会稽东山谢氏之后,另一些则在唐末随王审知兄弟由兴州固始迁来,血统来源之间尚存在些微的差别。其在当代大约分布在全省的66个县的200多个自然村中,其中如安溪县城厢的过溪谢厝村、南洋村、员室村、石古村,参内乡的员潭村,以及福安城山、连江白河、龙岩、古田、仙游、莆田、泉州、宁德、南安、晋江、永春、惠安、石狮、厦门、宁化、永定、漳浦长汀等地,都有较多的谢姓人居住。其居住在安溪者相传是由兴州固始迁来,初居永安里东皋乡,至三世谢马成时又迁厚安。该支谢姓人在后来的传衍中颇为显赫,在宋代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谢仲规时曾被赐与紫金鱼带,人称金鱼谢氏或金鱼世第,其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谢衙巷,在今泉州市城厢仍见其名。龙岩一带的谢姓人相传也由兴州固始迁来,尊奉东晋豫州刺史谢万为远祖,最初迁居之地是宁化石壁,其后在谢澄源时迁曲溪口,再迁上杭古田上家邦、谢家坊,直到元朝末年由谢万十二郎迁龙岩上坪坞笼坑,而万十二郎也成为龙岩谢氏的开基祖。与龙岩近似,居住在今惠安一带的谢姓人相传迁自兴州固始朱皋镇。当时同迁的是兄弟四人,分别定居在福州闽县、晋江、惠安溪西、永春坂头等地。其中初迁惠安者失其名讳,被其后代尊为十八公,占籍于二十二都民安里科龙溪西。后来,十八公娶庄五娘,生谢光,并为之娶徐十四娘,生子三人,繁衍至今。在其后代中,居住在今东园镇上仑村的谢姓人尊谢执中孙谢昆山为开基祖,已传23代,有700多户、1700多人。他们使用共同的字辈,自谢昆山以来依次是:“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谨希顺志,兴发庆友双。和平济世,忠孝传家。”此外,他们自清末以来还编修了家谱,留传至今者主要有《上仑村西头刊家谱》、《长房刊家谱》等,其中的一些还由其移居马来西亚等国的族人带至海外。宁化一带的谢姓人多属于客家谢姓,县中的石壁是其祖先迁来时的中转站。其中一支的始迁祖谢文乐相传是申伯的四十九世孙,如今已传51代,亦即申伯的第100世。其自第28代起开始使用字辈,所用字辈依次是:“文得子宗。宇乔宸祥宪,朝显世贤逢。良士应时起,荣华望日崇。”现在所使用的字辈基本在“良”至“崇”之间,亦即其始迁祖的第四十二至五十一世孙。居住在永定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以及宋元之际的弋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的传人,始迁祖是元末人谢四九郎,初居永定洋背。其后代除在当地生息繁衍外,自第15世起又有人开始向外迁徙,到达台湾、印尼、四川、福安、漳州等地,仅在15—20世之间就有外迁者66户,其中有42户迁往台湾。如今,迁居台湾的人主要居住在高原村等地,人数已达数千户之多,而留居当地的人数则远远低于这一数量。漳浦一带的谢姓自称是谢枋得的后代,或以他的字号相称为“叠山派”。始迁祖谢光启初居东区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岩石边,后与三个儿子武庆、承庆、元庆再迁十五都锦湖城,称“西谢”,后又分衍洋尾石、鸟墩、茂林、东蔡、下墟、后雄、赤湖下品、城边、古史巷、埔仔,以及广东随丰、澄海、台湾等地。其中居住在后雄村一带者,所居之地原称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以“敬爱堂”为堂号,所用楹联是“东山叠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锦水长”,现有一百六十多户,人口近千。他们还使用共同的字辈,即:“恩庆为良才,东山久万锦,文锡世道永,汝时孔敏达,宝树成瑞连,江左声名远,南邦德泽长,还基承继绍,百代盛流芳。”另外,迁居台湾的人有一些居住在彰化县二水乡,是前国民党高官谢东闵的祖籍所在。住在长江一带的谢姓人,其中一支约在明代时由建宁迁来,初居馆前乡双坑口村,现在则主要居住于新桥镇三坑口村一带。其始迁祖谢德麟初来时仅携子谢满子一人,至今已传21世。为了便于宗亲之间的血缘关系维系,该支谢姓人也编写了自己的字辈谱,即:“希君永应日。晋代家风振,明世祖泽长,人才常蔚起,仕绩庆繁昌。”游一带的谢姓人相传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后唐建州节度使谢英之子谢祐时因家祸而迁居县中的苏里湖山度坑,娶妻黄氏,生子谢文炜、谢文炳。宋神宗时侍御史谢温及南宋进士谢洪、谢源、谢泽可、谢汝翊、谢升贤、谢懿德等人都是他的后代。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莆田、福清、漳州、永泰、永春等地,因所居之处多属兴化府管辖范围,故又被称为兴化谢氏。四)广东省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或自称是该派某位传人的后裔。其中如居住在潮汕梅州一带的谢姓人都自称是谢升一(壶山)或谢逢春、谢寄生之后,。所应提及的是分布在该省海丰、陆丰、丰顺、汤坑、潮阳、潮安、澄海、惠来等地的谢升一后代,以及迁居江西、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或国家者,还有一些联谊活动,仅在1999年底的一次祭祖扫墓仪式中就有来自海内外的万余人参加,可见其分布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 而居住在河源龙川,连平一带的谢姓却大部分来自谢枋得儿子刚中之后,在有些地区谢姓人占比人数达80%以上,谢姓成为广东一大姓明洪武四年,有一支由江西雩县迁入广东梅县,或由宁化迁居广东大埔,后再居梅县。宋元以后,谢姓便遍及全国各地。五)海南省海南省谢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约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带。相传在南宋时,福建莆田人谢对到今儋州市开办木棠盐场,其后便留居于当地并在新州、新英等地发展。在此之前,出自杭州富阳谢氏景温被贬至海南并去世于雷州,其第三子谢东望等人为守墓之故而留居于遂溪县槟榔村,后来又有人迁居甘蔗园村、文昌县山湖村等地。谢景温弟谢景平,以及南宋时临高知县谢景惠、晋江人谢渥等人,其后代相传也有在临高等地者。此外,在儋州市龙湖村集中居住着千余位谢姓人,相传由高州或电白迁来,但其祖先似乎与上述诸人无关,大约有另外的血统所出。六)广西自治区广西谢姓的来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资料,目前仅知居住在宾州及宾阳、横县、灵山、贵港、平南、宜山、马山、南宁、邕宁等地者自称是宋朝将军谢寄一的后代,因他随狄青南下平蛮而留居宾州。他有子四人,其中长子谢仁福的后代在后来迁居福建、广东等省;次子谢仁寿定居宾阳县,其后又有人迁居来宾、马山、上林、宜山等地;第三子谢仁双定居横县,后来又有人迁居灵山、贵县、钦州、平南、玉林、陆川等县;第四子谢仁全定居全州冷水滩一带,后来又有人移居湖南等地。近年,该支谢姓人曾在宾州谢氏家庙组织联谊会,进行各地宗亲的联络、修谱等工作,并与英、美等国及台湾的谢姓宗亲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四川省及重庆市四川与重庆是谢姓人口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岳池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陈郡谢氏的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湖南新陵县迁居岳池资马乡黎梓卫大庙山曾家嘴,始迁祖为谢天元之子谢国训,使用“天国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辈,后来又迁合川县东里二甲石龙场、广安、龙洞沟等地,进而分成广大族派。民国时期,该支散居各地的谢姓人曾集中在一起排定新的字辈,以便接续已经用完的10个字辈。其所续字辈共有20个字,亦即:“世泽钟灵运,宽仁德义长,玉树延先绪,荣华万代昌。”现在已传至“世”字辈以下,而以此辈最为年长。与岳池谢姓不同,居住在荣县的谢姓人以元末人谢隆福为始祖,最初居住于福建、浙江一带,后在谢余盛时迁居江西瑞金鸡公寨,又于谢永昌时迁居荣县,当时已是清朝初年。如今已传十余代,遍布于县中各地,并使用自己的字辈谱,即:“永世仁德茂,久远益传芳,敏达英才显,琼琳佩玉堂。”住在通江一带的谢姓人自称是申伯五十八世孙谢伯琳之后,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住于高安,后经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迁通江犬道山鸡子顶女娲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镇桂花村),其后又有迁居合川、遂宁埃山(土扁)华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铨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庙冢、安徽、台湾、越南等地者。其中桂花屋基因是其初迁之地,一直有外迁者来此寻根,近年还联合编修了家谱。流、巴县的谢姓人具有相同的血统,相传原籍广东连平,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其始迁祖谢子越率领人川,初居简州西乡坝,后迁华阳老窑沟(今双流境内),并留居于此,其后裔又有迁巴县西里曾家场者,如今已传十余世。八)贵州省贵州省亦即古代的夜郎国所在地,而“夜郎”二字根据当地史家研究,实即“谢郎”,亦即居住在深山溪谷间的谢姓人。该支谢姓人大约是申国灭亡后南迁的申伯后裔,自东汉以后多以谢为姓,成为夜郎国的统治者,直到唐末五代时期都是如此,唐代所谓的“三谢蛮”所指也是他们。故而,在汉唐间的历史上,该支谢姓人曾出了东晋宁州刺史谢恕、唐代夜郎郡公谢龙羽、黔州刺史谢元深、南寿州刺史谢强、邛州刺史谢汕、胖州录事参军谢文经等著名人物,宋代以后又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一支身份特殊的谢姓人。九)湖北省北是谢姓人较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源流为人所知者尚少,仅有居住在孝感、大悟一带的人自称是明朝初年人谢伯六的后代。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其后又有人迁居今址。但自谢伯六而上出自何处,其现存家谱并无记载,其裔孙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寻根也未有结果,看来只有发掘其他家谱中的记载才能解开疑团。十)山东省山东省谢姓分布较广,目前所知者已有单县、曹县、郓城、金乡、潍坊、兖州等19个县市。其中居于单县者自称是陈郡谢氏之后,远祖尊奉由其进一步分衍而出的信州弋阳谢氏谢枋得,窿其长孙谢信孙时客居汴京(今河南开封),至五世孙谢兴又迁舌单县,成为县中谢氏的一支。此外,谢枋得次孙谢仁孙迁居山西洪洞,五世孙谢升迁单县西南40里谢家寨,成为当地谢姓的S一开基祖。至于其他各地的谢姓人,也多有尊谢枋得为远祖者,或自称始祖来自山西洪洞,与单县谢姓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近年来,他们曾经召开宗亲联谊会,共同商讨成立全省性宗亲组织等事宜。十一)山西省山西省谢姓为人所知者,一支居住于临猗、万荣一带,尊奉宋朝人谢毅为远祖,而以其曾孙谢天吉为鼻祖。相传谢天吉在元代曾任兵马大元帅,选尚公主,称驸马公,去世后葬于临骑东庄,其子孙也落籍为当地人。后来,该支谢姓人又迁万荣,分居于大谢村、小谢村、谢村、大谢庄、东装庄、,大甲村等地。如今,除谢村、小谢村再无谢姓人居住外,其余都是其裔孙聚居之地。其中大谢庄原有一座被称为“七业堂”的谢氏祠堂,奉祀移居而来的兄弟七人,七兄弟之后至今仍以所在的次序“门”相称。十二)陕西省陕西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省份,境内也多有谢姓人居住。其中居住在东南部安康一带者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从福建武平迁来,始迁祖名为谢世显。其子孙在传历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为七房,除居于当地外又迁岚皋、紫阳、白河等地,如今已传至15代,有1600余户、6000余人。该支谢姓人在清朝曾出过谢玉珩、谢裕楷、谢俊崇等三位进士,另有七人中举,自称陕南望族。他们由于与福建武平中山镇谢氏之间具有确切可考的渊源关系,因此多与之有密切联系,并在族谱中记载了始祖谢世显以前的血缘传承情况,其根据便来自武平的族谱。该谱称武平谢氏始祖是南宋初年人谢九二郎,其远祖由兴州固始迁江西,而他则由江西迁龙岩上坪,再传15代至谢映斗时迁居武坪,当时已是明朝末年,而谢世显亦即谢映斗孙。正是由于有这种斑斑可考的血缘关系,安康谢氏在修家谱时也不忘祖根,并依据武平祖籍家谱中所载20字字辈续补了新的20字字辈,使二者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辈诗,即:“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贤承先德,宏业绍凤鸣。经国继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开景远,启秀庆隆平。”如今,该支谢姓人仍在使用这一字辈,并已传至“先”、“德”辈以下,可知所用的仍是武平字辈,仍在传承着这种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

2019-04-13 | 热度 317℃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