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栏山一中人均4平方米的旧小区,居民激烈反对建邻里汇,后来却爱每天“泡”在里面,原因是……-文明徐汇

人均4平方米的旧小区,居民激烈反对建邻里汇,后来却爱每天“泡”在里面,原因是……-文明徐汇

近几年,上海社区的微更新改造不胜枚举。
改造时,都会听取居民需求,花了很多巧思。那么,改造完成后,真正的使用情况是否正如预期呢?

我们以今年年初投入运营的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南丹邻里汇为案例。
或许,比建造时更难也更需要重视的是后续如何运营好一个新空间。
下了床就出了门
南丹南村小区,由虹桥路、徐虹北路、南丹路、宜山路围合而成。
第一次来的人都会感到惊讶:原来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地区,还有居住如此困难的老小区。外表上看,这里只是一栋栋普通的多层住宅,但是内部每间房子面积狭窄。
小区多层最小单元建筑面积1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4平方米。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17万人。
老居民们形容自己家仿佛“下了床就出了门”。没有人愿意待在家里,一起床,就想往外走。小区里曾有一间不大的棋牌活动室,白天人来人往、摩肩接踵,4个人打牌,围观的人却多达几十个。
“每一位居民刘彦池,都强烈渴望能有一个好品质的公共空间可以去。”徐家汇街道办事处主任林竞君说。
2016年起,街道开展小区综合治理,小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如今一走进小区,只见一条干净笔直的主要通道,可供汽车畅行,两边绿化环抱,每一条支弄都干净整洁,没有车辆、自行车随意占道,没有垃圾乱堆乱放。不了解房屋内部情况的路人全开女孩,估计会对小区留下美好印象锦绣侯门。

但是仅仅这样的外貌更新远远不够,居民的实际生活还是局促。可供他们活动的公共空间在哪里呢?
2017年起,徐汇区大力推行“邻里汇”建设,希望打造一个人气旺盛的公共活动空间。经过反复讨论,街道决定把这片区的邻里汇就建在南丹南村内。
3月,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带领服务学习团队开始参与南丹邻里汇的设计建设。
姚栋这样总结:紧邻徐家汇商圈的南丹南村小区是一个超高建筑密度、深度人口老龄化的街坊,也是一个居住条件拥挤、公共空间匮乏的小区。
从反对者变为热情参与者
沿着小区主要通道笔直往前,就能看到南丹邻里汇:一高一矮两栋小楼,中间是一个小空地。从外表看,它并不华丽,橘和白构成了主楼外立面,明亮的落地玻璃门一直敞开着。

即便周一的下午,底楼依然人声鼎沸,十分热闹。穿着粉红色裙子的小女孩骑着儿童车在空地上溜圈,几位老人坐在花坛边闲聊。还有一位坐轮椅的老太太,一直望着门外的阳光发呆。
如今广受欢迎的邻里汇,改建之初其实受到居民质疑。
比如,原本的设计方案,想把两栋楼之间的空地做成一个抬高平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上下两层空间。然而有居民表示,腿脚不便走不了台阶,最终这一稿方案被彻底推翻;
得知邻里汇3楼是“长者照护之家”,有居民误以为是重症老人病房,担心会不会天天殡仪车进出小区,哭闹声不断,拉横幅、摆摊反对建造邻里汇;
还有居民黄壁庄水库,特别钟爱原本的交谊舞舞厅、棋牌室,竭力要求保留……
连续几个月,街道和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给居民们做思想工作,一一澄清误解。历经重重曲折,南丹邻里汇终于于去年底建成赵铁蛋。
今年1月,邻里汇试运营。早上9点,门开了。好奇的居民们鱼贯而入。
邻里汇每一层楼的空间,到处摆放了各种沙发桌椅,居民们可以随处坐下闲聊。

有配备医疗设备的中医保健室、有摆放一排跑步机的健身房、有明亮宽敞的多功能厅、有亲子活动的宝宝乐园、有可供看电影的微剧场、有社区图书室……

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份邻里汇一周7天的活动安排。

?比如周一,保健室里有养生保健操,体验馆有书画班,微剧场早上举办爱心超市,下午安排民族舞。
?周二,主要有编织课、拳操课等。
?周三,安排了交谊舞、戏剧班等。
?周四,合唱班、看电影等。
?周五,健康讲座、健脑班、淮剧、照顾者训练课等。
从早9点到晚8点,几乎每个时段都排满了活动。
双休日的活动,更加兼顾年轻人和家庭。
?比如周六,有家居收纳课、快乐说英语课、瑜伽课、烘焙课等。
?周日,有心理科普、趣味折纸、做手账、酵素手工皂、黏土DIY等。
看到满满当当的一周课表后,不少居民“来劲”了。
有人一口气把能选的课程全部勾上。有人干脆从早到晚泡在邻里汇不出来,被子女戏谑为“有了邻里汇,连家都不要了”。而最初竭力反对建造的居民们,几乎天天来邻里汇参与各种活动,他们从反对者变为热情参与者。
居委干部注意到,1楼和2楼的沙发座上,总是固定坐着几张熟面孔,他们几乎天天来,坐着织毛线、摘豆子,或者发呆、闲聊、下棋。其中有两拨团体,本来彼此关系不好,常常吵架,但自从一同坐在邻里汇沙发上后大方党建网,双方一直相安无事,似乎吵不起来了。
居民们终于有了可以活动的地方。
不简单的运营者们
表面上看,南丹邻里汇似乎就是硬件好点,每天活动多点。然而想要一周7天维持丰富的活动,背后的运营并不简单。
最初,邻里汇就明确,街道、居委会并非运营者。术业有专攻,政府更应该做的是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
活动丰富多彩,还得依托专业的社会力量才行,所以南丹邻里汇的运营特点就两个字:多元。简单说,好几家机构,同时运营邻里汇的部分内容。
首先是邻里汇的物业方最爱上海滩。公共设施一般双休日关门休息,但双休日恰恰是居民对活动需求最旺盛的时候,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邻里汇3楼的长者照护之家本就是24小时运营,所以由他们的运营机构佰仁堂,同时兼任物业。以此保证,一周7天,这里一直有人管理。
一些有趣的活动课,主要由社会企业益社负责。益社带来很多课程资源,比如年轻人喜欢的家居收纳课、瑜伽课、烘焙课等。家居收纳课的老师在外面上一节课报价上千元周家班,但在益社的牵头下,考虑课程是为居民服务,老师只收了一个友情价。
最近益社还在与乔家栅对接,希望老字号的点心师来教大家做青团。如果小区居民本身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开发新课程。
细数一下:
?健身房有单独的运营主体,也是全民健身工程的组成部分,每到晚上,许多年轻人来这里挥汗如雨;
?微剧场由街道自治办管理,每天都有一份节目单;
?宝宝乐的教室由一个专做低龄教育的社会组织负责;
?中医康复保健室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服务;
?社区书房由社区图书馆馆长管理;
?小区一直有一个居民组成的淮剧团,现在依然保留下来,淮剧团活动,只需负责人定期与物业协商时间即可……

在一个灵活的平台上,广纳各种社会资源,邻里汇的活动内容自然越来越丰富。如今,物业的“排课表”几乎每个月就要更新一次。时间一长,口耳相传。不仅本小区居民天天来,隔壁小区的邻居们也来了。北京牛栏山一中于是,隔壁的文定居委、交大居委也把一些活动放在南丹邻里汇。
力求每一寸空间都用足
邻里汇也走过一些弯路。
比如最初,有人一口气登记了20多节课程占名额,报名后自己又忘了去。运营方后来改为每两周发布一次课程表,通过微信等各种渠道均可报名。为了以防报名者忘记,还会制作一张上课时间卡,或者提前通过短信电话提醒。
益社采用了动态管理系统,让居民们用脚投票。比如每节课到达率多少,超过75%到达率的课程将会在下个月继续保留,如果参与者不多,未来可能取消。
分析前3个月的数据报告发现,参加邻里汇课程的男女比例4:6飙车战场,本小区居民占95%,但是从第4个月开始,数据又有了增加和变化。这些反馈能为将来的课程调整提供参考。

虽然经过更新改造,但是空间毕竟有限,随着课程和人气增加,邻里汇用得过来吗?
同济团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空间利用问题。比如多功能厅,可以变身为几种模式。奥妙藏在教室的前部。

教室最前排是可供烘焙课使用的橱柜,里面放着各种厨具。然而只要把橱门完全拉上就会发现,这些厨门本身就是移动的落地镜子,烘焙教室变身为健身和瑜伽教室。

同样,还有投影仪藏在其中,拉出来于起峰,又可以变为演讲或者互动游戏教室。
“我当时设计的第一目标,就不是追求美学,而是希望达到空间的高效利用,力求每一寸空间都能给居民带来满足感。”姚栋说。事实证明,“百变魔法教室”确实成为使用最灵活高效的场所。
不过,失误也是有的。运营之初,2楼的社区书房与亲子活动室毗邻。几天后,书房的居民就反映,隔壁小朋友太吵,影响他们安静阅读。于是多方协商后,立即对空间做出调整:原本留出来做按摩的空间变成阅览室,按摩和中医保健合并为一间。
社区图书馆的张馆长,自从邻里汇建成,工作繁忙许多。比如一群居民在看电视,一群居民在沙发上打牌。打牌的居民要求电视声音轻一点叶家妤,双方差点吵起来。张馆长连忙劝阻双方互相体谅,彼此声音都轻一点。
有居民提出,希望能在小空地跳广场舞,张馆长反馈给物业方,经过协商大家最终还是同意了,不过与居民“约法三章”,不能扰民,每周有规定时间段。
没想到又过了几天,居民提出晚上跳舞太暗,要装灯光。为此,同济团队特意前来勘察场地,寻找不扰民的位置,最终在B栋雨棚区域装了2个小灯。
厕所门把手坏了谢高峰,烘焙设备检查,志愿者收尾工作等等,邻里汇各种小事都会向张馆长反映。好在她手里有几个微信群,街道、居委、保安、物业、社会组织,各方人员都在群里。有啥问题,群里一说,立即就有反馈,灵活而迅速。
“活动越来越丰富,我压力也越来越大。”张馆长笑着感叹。
培育居民自治团队
59岁的张梅英,自从嫁到南丹南村小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退休后,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邻里汇运营后,她每周二去打太极、每周四去唱歌、每周六去上烘焙课,报名十分积极。
于是,当运营方询问她,是否愿意成为邻里汇的志愿者,她一口答应。
成为志愿者,也需要持之以恒。比如说,每周六上午9:30准时到教室,为烘焙课准备材料。如果是瑜伽课,还要提前摆好桌椅,拉上移动玻璃,用抹布擦一下地板。生活作息由此被“套牢”。

闺蜜们双休日叫她出来玩总被拒绝,她们常常抱怨说,“这活有什么好做的”,但张梅英觉得,看到老师和学员的笑容,就充满愉悦和成就感,“比整天在家里看手机做家务有劲多了”我的超人女友。
课程运营方计划招募更多居民做志愿者,一起配合老师、维持秩序,最终目标是希望居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真正实现“自治”,那才是“邻里汇”真正的意义所在。
事实证明,居民自发管理确实效果更好。比如中医保健室,起初大家对委派下来的社工并不满意纳斯卡线条,粟奕反倒是小区一位退休的医务人员主动提出充当志愿者钓虾技巧,在保健室做了半年,反响果然很好。阅览室也是同样如此,一位爱看书的居民主动提出,愿意做志愿者,协助管理阅览室。
邻里汇刚刚试点时,许多人都问,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我们不能只做文化活动中心的升级版。”林竞君解释,单靠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一旦撤出,服务就停了。他希望,通过活动培育居民自治团队,给居民更多“赋能”。那么未来,即便运营方撤出,邻里汇依然能热闹如常,而社区真正有了自治能力。
这工作一下子轻松了
今年3月30日,南丹邻里汇的小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底下居民们全部坐满异界魔君,参与热情高涨悍妃无敌。那是正在举办的南丹邻里节。
这次节日活动并非街道和居委会一力包揽,而是多元参与,共同贡献节目。
同济学生主要负责节目策划血热病。学生们商量出一系列内容,比如学做青团,请居民们做百家饭,还邀请社会组织“四叶草堂”等提供自然教育、社区花园互动体验。
学生郝明宇记得,第一周把方案汇报给街道和居委会后,对方就提了一些小建议,如增加居民自己的淮剧节目、垃圾分类宣传、防电信诈骗宣传。得知学生的百家饭创意后,居委会立即发动居民,“连菜品是什么我们都没细想,很快就搞定了。”郝明宇说。
邻里汇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小区能从陌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再到亲人社会。如此,居民矛盾自然减少,对小区公共事务的协商也会顺利很多。
居委会主任皮美芳回忆,多年来,这个小区由于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大,矛盾层出不穷。小区里有人设水果摊,有人破墙开店,有人在自家门口放张桌子开棋牌室,有人晚上在绿化带里喝酒聊天,各种陋习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摩擦也由此产生,而居委会书记和主任就像“救火队长”,每天上班精神高度紧张,时刻准备好,哪里有问题信虫地带,立即扑过去“灭火”。
让人惊喜的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后,居民的自律、自治意识自然提高了兰尼库克。看到弄堂干干净净,谁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破坏绿化。邻里汇建成后,情况变得更好。“我们只要负责联络协调居民,具体活动内容交给邻里汇去想,一下子轻松好多。”皮美芳说。
编织、绘画、淮剧、拳操、沪剧,文艺团队有志愿者带领。双休日,男女老少都来参与邻里汇的活动。工作日里,老人们习惯拎着杯子,8:30准时踏进邻里汇大门,茶座、闲聊、下棋、看电视。不知怎么,吵架的居民少了,提意见的居民也少了。

姚栋询问一位46岁的居民,对邻里汇感想如何?对方回答说:“我告诉你什么叫邻里,邻里就是大家相处得好,互帮互助,这是最宝贵的。”
这让姚栋深深感受到,后续的长期运营,或许比最初的空间改造,更加任重道远。
信息来源:上海观察龚丹韵

汇善汇美 文明徐汇
长按二维码扫描,有惊喜哟!
2017-02-05 | 热度 318℃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