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录取分数线亮丽风景线|内蒙古:文化艺术的花朵盛开草原-文明内蒙古

亮丽风景线|内蒙古:文化艺术的花朵盛开草原-文明内蒙古

古老的长调艾茹,悠扬的马头琴,神奇的呼麦星座棋谈,美丽的安代舞······一串串民族文化的明珠,在新时期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发掘文化资源

如今,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人们都会感叹,青城越来越美丽了绝代修真。
大青山下,昭君墓三期扩建工程已近完工。赛罕路东,公主府古建筑复原维修工程刚刚完成,得到有效保护的古建筑群,在晚霞映照下愈显壮美而深沉;旧城区内海阳之窗,在建的一些文化景观街呈现独特的风格魅力秃鬓角。红墙碧瓦的威严、云纹穹顶的粗犷与尖顶建筑的精致交相辉映,使昔日城市里最破旧的角落变成了富有文化味的地方之一。
近年来,呼和浩特在城市建设中大力保护和开发丰厚的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塔琳托娅从2004年开始,先后对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将军衙署、昭君墓、和硕公主府、大盛魁商号、盛乐古城等古迹进行了修缮、复原和扩建格温妮丝,使城市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和发展。
记者看到,草原上的诸多城市,都在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来寻找自己的个性。在包头,体现农耕文明早期足迹的阿善沟文化遗址被精心保护,使“草原钢城”保留几许文化的韵味;在鄂尔多斯,规划的城市新区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大量元素,使这个崭新的城区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赤峰,新区建设中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广场的名字,都有一段文化的考证;在锡林郭勒,苍茫的元上都遗址坐落在开满金莲花的原野上,以此为核心的一系列开发保护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文化事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成批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遗产被发掘、加工出来。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颁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格斯尔、乌力格尔、安代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祭敖包、那达慕等17项内蒙古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名录。
对于草原人民来说北京语言大学录取分数线,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9月6日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为保护草原文化遗产徐粲然,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自治区政府将这一天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只是书本上的描绘,而且是生动、鲜活地存在于内蒙古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在草原深处、戈壁旷野、群山峻岭,还是在城市社区,这里的人们都会随时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丰富多彩的文化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代代传承。
创造文化品牌
8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从2004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每年的8月份又多了一桩盛事———“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
草原文化节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活动一届比一届丰富,成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内涵、全面展示时代风采的重要平台。首届草原文化节上,25项文化、经贸、旅游和理论研讨活动的开展,使内蒙古的文化魅力首次得到全方位展示;第二届草原文化节上,签约43个项目,投资总额382亿元,文化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初露端倪;第三届草原文化节上,《鄂尔多斯婚礼》、《草原颂》等文化精品工程集中推出,尽显草原风采。草原文化节激发了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南大小百合。
百花盛开的文化品牌装点着“黄金时节”的内蒙古。“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敖包相会》、《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等歌舞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近年来双子神偷2,自治区文化精品战略成绩喜人逆战安琪儿。多部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惠天听书网,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金鸡奖”提名、“飞天奖”、“星光奖”、“文华奖”等。无伴奏合唱在国际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奖,震撼了国际歌坛。
文化品牌的打造,带动全区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从一座座博物馆、大剧院,到久演不衰的《鄂尔多斯婚礼》;从改革运作模式唱响的《草原传奇》,到联手大集团成立的“新华书店集团”,从走进万家的蒙古族歌曲,到飞花五洲的内蒙古杂技团······“十五”以来张振朗,自治区包括文艺演出、图书音像业、文博会展览、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复仿制品和民族工艺品业等门类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3月,自治区政府正式命名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等10家文化企业为内蒙古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文化大区
文化建设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确立。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李正春。
2004年,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全面启动之后,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两大工程,成为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二虎守长安。目前已经完工的这两处标志性文化建筑都定址在内蒙古政协大楼以东地段贝美滋,设施、功能、投资标准均是国内一流水平,共同形成了一片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精品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为自治区增添了一道全新的文化景观。
全区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05年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近50项。这些工程的建成,使基础薄弱的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
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特别是进一步健全了文化网络,使全区公共服务条件大大改善网球优等生。1998年以来,国家“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资助内蒙古3375万元,自治区配套部分资金,建成19个宣传文化中心、100个苏木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一个城乡连通不伦纯爱,多形式、多层次的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截至2006年底,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7个,艺术表演团体109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3个,基层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丙子胡乱。
根据自治区“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到2010年,内蒙古要实现人均主要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到2020年,文化发展力争走进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继承草原文明和体现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民族文化大区。展望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之花将越开越艳!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立京
责任编辑|易水

坚持是一种信仰巨齿蛉,专注是一种态度!
点zan、转发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与支持哦!
2018-05-11 | 热度 355℃ 全部文章 | Tags: